新闻资讯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应坚持“扬长补短”战略

2020-09-21 17:13:37   来源:   浏览:155 评论(0

2020-09-21 09:03:42 中咨智库   作者: 陈琦等  

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是未来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供给系统的重要载体,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氢能的开发和利用,美国、日本、欧盟、韩国都将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截至2018年底,美国在营加氢站42座,燃料电池乘用车5899辆,累计固定式燃料电池安装超过500兆瓦;日本在营加氢站113座,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2839辆;欧盟在营加氢站152座,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约1080辆;韩国在营加氢站14座,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约300辆。

美国的氢能发展战略

美国在1970年提出“氢经济”概念,1973年石油危机时期,成立国际氢能源组织。2002年发布《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氢经济”理念由设想阶段转入行动阶段。2004年颁布《氢能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行动计划》《氢经济的基础研究需求》,提出了美国氢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技术、政策和市场开发阶段(2000-2015),向市场初步过渡阶段(2010-2025),市场扩大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2013-2035),实现向氢经济的转化阶段(2025-2045)。2012年成立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联盟,2013年启动H2USA计划,制定加氢站网络规划、融资方案、市场拓展方案。2014年发布《全面能源战略》,将“发展低碳技术、为清洁能源奠基”作为放眼长远的战略支点,并明确提出氢能作为替代性能源要在交通业转型中起到引领作用。2015年发布《2015年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发展报告》,肯定了未来氢能市场的发展潜力,大力投资发展先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日本的氢能发展战略

日本从1973年开展氢能生产、储运和利用相关技术研究,并为其提供财政支持。2013年,《日本再复兴战略》把发展氢能提升为国策。2014年,在第四期《能源基本计划》中将氢能定位为与电力和热能并列的核心二次能源,提出建设和发展“氢能社会”,发布《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战略路线图》,明确了到2050年之间的氢能长期发展路线。2017年,发布《氢能基本战略》,提出率先在全球实现“氢社会”,将“国际化”设为重要举措之一,提出日本要构建从氢气制造到存储、运输和利用的全供应链技术,并将其打包推向全世界;在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等政府层面的国际框架中,积极宣传日本的措施;引领国际标准制定。2019年公布《氢能利用进度表》,提出到2025年,使氢燃料电池汽车价格降至与混合动力汽车持平,氢燃料电池轿车年产量达到20万辆,建成320座加氢站;到2030年,实现氢能发电商业化,并持续降低氢气供应成本,使其不高于传统能源,氢燃料电池轿车年产量达到80万辆,建成900座加氢站。

欧盟的氢能发展战略

欧盟2008年出台燃料电池与氢联合行动计划项目(FCH-JU),确定在2008-2013年至少斥资9.4亿欧元用于氢能和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发展。2012年,欧盟12个成员国实施Ene-field项目,包括9家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和接近1000套微型CHP系统。2013年,欧盟宣布在2014-2020年启动Horizon2020计划,将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投入220亿欧元的预算。2019年发布《欧洲氢能路线图:欧洲能源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出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370万辆,氢燃料电池轻型商业运输车将达到50万辆,氢燃料电池卡车和公共汽车将达到4.5万辆,使用氢燃料电池火车可替代约570列柴油火车,氢气可替代7%的天然气,将种类繁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转型为主要依靠氢能发电,并进行大规模氢能发电示范;到2040年,部署250万台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装置。

韩国的氢能发展战略

韩国2008年以来持续加大对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的扶持力度,先后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绿色氢城市示范”等项目,投入3500亿韩元进行氢能燃料电池研发和绿色氢城市建设。2018年,将氢能产业定为三大战略投资领域之一。2019年发布《氢能经济发展路线图》,具体目标为到2040年,累计生产62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建成1200座加氢站;普及发电用、家庭用和建筑用氢燃料电池装置,开发用于大规模发电的氢燃气轮机技术;氢气年供应量达到526万吨,每公斤价格降至3000韩元(约合人民币17.7元);构建稳定且经济可行的氢气流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管道网络;构建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营造氢能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2、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有两大优势、一大短板

氢来源丰富是我国发展氢能产业的显著优势

制氢方法主要包括:热化学法制氢、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水电解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生物制氢等。目前,工业副产氢成本最低,热化学法制氢次之,水电解制氢成本相对较高,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和生物制氢尚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条件。

当前,氢能源产业尚处于市场启蒙阶段,投入多、产出少,需要政策支持和补贴。较低的氢气成本可降低市场门槛,有利于市场推广。我国化工产业规模较大,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潜力巨大,而欧美、日本等氢能源发展较快国家工业副产氢资源较少,我国在工业副产氢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另外,我国每年有大量弃风弃光弃水电量,用来电解水制氢可作为重要氢气来源之一。

我国每年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潜力约580亿立方米。我国是焦炭生产大国,2019年焦炭产量4.7亿吨,占全球焦炭产量近70%。焦炭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焦炉煤气,焦炉煤气中约55-60%是氢气,扣除约50%用于焦炉加热的焦炉煤气,我国2019年炼焦副产焦炉煤气提纯制氢可制取氢气约550亿立方米。另外,我国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等行业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潜力约30亿立方米/年。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是目前所有制氢方式中成本最低的,焦炉煤气制氢成本约1元/立方米,也是技术相对成熟的,我国大量工业副产氢资源是日本、欧美等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山西、河北、内蒙等焦化产业较集中的地区均已计划开展工业副产氢应用示范。

我国弃风弃光弃水电量可制取氢气约100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逐渐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1.1亿千瓦,其中,水电3.56亿千瓦、并网风电2.1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2.05亿千瓦。我国水、风、光等资源分布和资源自身特性与我国电力生产消费结构、电力输送能力现状之间不匹配矛盾突出,弃风弃光弃水问题严重,随着风、光、水等新能源装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一矛盾将愈发突出。加大电网自身调节能力,建设灵活可靠的储能装置,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来进行电解水制氢是一种近零碳排放的制氢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储能方式,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19年我国弃水电量约300亿千瓦时,弃风电量169亿千瓦时,弃光电量46亿千瓦时。若利用这些弃电量电解水制氢,2019年三弃电量可制取氢气约100亿立方米,不但可有效缓解弃风弃光弃水现象,近期还可作为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的可靠补充,远期将成为氢能产业成熟后的主流氢气来源。弃电量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而用电费用占水电解制氢成本的70%-90%,因此利用弃电量电解水制氢可获得大量廉价氢源。目前,河北省在张家口开展氢能应用示范,创建张家口世界级氢能应用示范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是我国发展氢能产业的潜在优势

在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加氢站数量上略有差异,但总体各国都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而言,这也是我们将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率先实现突破的潜在优势领域。

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氢能综合利用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引导并鼓励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提出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2020年实现5000辆级规模在特定地区公共服务用车领域的示范应用,建成100座加氢站;2025年实现五万辆规模的应用,建成300座加氢站;2030年实现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建成1000座加氢站。

全国各地争相布局氢能产业,产业化态势全球领先。目前20多个省市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加快布局氢能产业。主要可分为三类地区:一是以上海、江苏、湖北为代表的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链资源较丰富,着力全产业链同步发展,规划打造氢走廊创新发展模式;二是以佛山、云浮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城市,以引进培育创新技术为抓手,以氢能源产品市场示范应用为突破,逐步延伸至全产业链;三是以河北、山西为代表的北方地区,依托氢能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逐步延伸至全产业链。各地踊跃投入,为氢能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但同时也要注意防范低水平竞争和重复建设。

关键核心技术是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

我国氢能产业从基础研究发展至局部示范应用,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石油化工及汽车工业等部门为主的从事氢能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专业队伍,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初步掌握了氢气制备、储运、加注,以及燃料电池电堆与关键材料、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集成等技术,水电解制氢和天然气重整制氢技术具有一定优势,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已实现国产化,燃料电池商用车具有较强的研发制造能力。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氢能储运、氢燃料电池以及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3、坚持整体谋划、扬长补短

推进我国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氢能是未来各国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短板,也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路径。对于我国而言,应立足国情,以弃电量制氢为补充,在工业副产氢气富集地区开展氢能源应用示范,将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带动基础设施网络和相关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促进上游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领域的进步,实现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的效果,从而实现我国氢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议:

(一)有序布局氢能源应用示范区。在焦化、氯碱产业发达、风光资源充裕的西北部地区,充分发挥化工副产氢和弃风、弃光及低谷电制氢优势,开展氢能源应用示范。研发制氢关键设备,推进制氢工程项目落地,降低制氢成本。掌握液氢储运技术,完善氢气的液化、吸附、灌装产业链,积极探索液氢储运业务。同时布局加氢站建设,首先满足公共交通、工业用车等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加氢需求。规模化降低燃料电池和氢气成本,带动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后,再拓展到乘用车领域。

(二)提升氢能产业链发展水平。在产业基础较好、技术研发应用能力较强的东南部地区,加快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以及氢气制造、储存、运输、加注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逐步形成与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氢能源汽车和相关基础设施设备生产和制造的规模和能力。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推动固定式发电领域的发展,在分布式电站和热电联产装备中,使用氢气代替传统燃煤。

(三)推动不同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西北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制氢和运氢技术,东南部地区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氢能终端利用技术,以示范城市为引领,从产业链两端同时发力,以氢能为中心建立特种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创建氢能产业园区,推动氢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陈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能源业务部火电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毕业于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能源电力行业的研究咨询工作,主持完成了能源业务部200余项咨询评估项目、10余个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主持完成首个由国内咨询机构承担的“一带一路”国家电力项目银团独立工程师咨询工作,执笔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能源经济战略发展规划纲要、通辽市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建设规划、境外能源行业重点区域及开发银行授信政策研究报告。工作范围覆盖煤电、天然气发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增量配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综合能源等领域,咨询服务涉及规划咨询、咨询评估、管理咨询、投资策划等内容。

赵永辉,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能源业务部电力处,硕士研究生毕业,正高级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招标师。主要从事能源相关项目的咨询评估、专题研究、规划咨询等工作。主持完成了发电项目技术评审近百项、项目投资决策咨询10余项、规划咨询近10项及多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后评价、节能评估等。在各类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10余篇,获中咨公司优秀咨询成果奖三等奖3项。

谢明华,现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战略咨询部政策研究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投资学专业,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资源安全、产业战略、科技创新。主持或参与中央财办、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商务部、军事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等政府委托的咨询项目和研究课题近百项。获得省部级奖5项,其中,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煤炭行业2015年度(部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两次获得中咨公司智库建设特别贡献团队奖。作为执笔人或参加人累计完成内参报告120余篇,多次参与国家政策文件前期研究起草工作。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兼任中央企业智库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规划专家。



文章关键词: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应坚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