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 15:21:41 东北网
五常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厂区。
生产车间内,大批秸秆碎料被源源不断地投入炉膛,巨大的发电机组在轰鸣声中高速运转,运行值长杨茂琳正在指挥着机组有序运行。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大唐黑龙江五常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的他,今年刚好29岁,站在而立之年的路口,杨茂琳虽然和同龄人一样也背着房贷,但依然觉得满满都是幸福。
“2017年我在哈尔滨买了房子,当时每个月要还3200元的房贷,生活压力真的很大。”杨茂琳说,后来公司调整生产一线人员布局,人均收入每年能提高1万元左右。现在除去还房贷和日常开销外,每个月还能给妻子准备一点小惊喜小浪漫,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仪式感,我这个外乡人在哈尔滨也算有了归属。
“我们部门有50多名员工,是全公司人数最多的部门。”生产部副主任赵君宇说,由于工作性质,我们需要24小时倒班,每个班组7人。后来经过改革,每个班组精简到6人。改革后,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这都得益于公司“增员不增薪、减员不减薪”的举措。
“通俗地说,就是现在的6名员工,分原来7名员工的薪水,但不是平分,而是按劳、按贡献分配。由此一来,就在员工中形成了一种积极性。比如,过去生产设备出现小问题的时候,员工可能没有第一时间报修,导致后期设备失去维修价值,只能更换。改革后,一旦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员工就会积极报修,这样可以避免公司大的损失,员工个人也能领到奖金。”赵君宇解释道。
如此一来,充分调动了员工“能干、争干、巧干”的积极性,也实现收入能增能减。赵君宇说,近年来,包括我在内的每一名员工都切实感受到了工资的稳定增长。生产部的员工以“90后”为主,他们基本都已经在哈尔滨买了房,安了家,小杨就是代表。
作为产投集团在深化国企改革背景下出资成立的首家混合所有制发电企业,五常生物质发电公司投产三年多来,经营效益稳步增长,利润总额逐年提高,居省内生物质发电行业前列。公司只有66名员工,却在2019年实现利润总额突破2000万元,公司上下将这一成果归结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红利。
今年36岁的夏宇,2017年从一家外资企业跳槽来到公司的燃料市场部。“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是国企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就是待遇。”夏宇直言,房贷、小孩儿读书等方面的开销都很大,目前在公司每个月能赚到6000多元,还有发电奖金和年终奖,而且随着公司经营效益逐年增长,每年的收入也能稳步提升。工资的增长意味着医保、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也随之提高,夏宇在现在的岗位上,越干越有奔头。
传统国企的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人均劳动生产力的提升,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薪酬打开,实现工资总额与企业业绩挂钩的联动机制势在必行。“利润上涨工资总额就上涨,利润下降工资总额就下降。”总经理刘冰说,我2018年来到公司,正赶上改革的攻坚期,开始实行定编制定总额机制,合理确定用工量71人,编制内增员不增薪、减员不减薪。
经过两年的发展,员工平均工资从每年9万元左右增长到11.6万元。“混改的优势之一就是为企业的市场化运行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市场化的考核机制、用工制度和薪酬分配机制。”刘冰说,这一举措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内部分配注重业绩,充分体现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价值取向,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干部职工潜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避免“等靠要”“大锅饭”等不良文化的滋生,实现人才业绩收入的良性循环,加快推动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