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09:55:34 中国能源报 作者: 韩逸飞
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要结合资源禀赋,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未来有望打造完整的氢能发展区域闭环,但同时也要警惕地方氢能布局出现同质化现象。
7月30日,在由中国能源产业研究中心举办的氢能·加氢站培训班上,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区域带动效应显现,地区规划甚至先于国家层面规划。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未来有望打造完整的氢能发展区域闭环,但同时也要警惕地方氢能布局出现同质化现象。
产业规划未做到因地制宜
放眼全球,美、日、韩等国纷纷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发展战略进行总体规划,推动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专项进行研发和示范推广,并制定各种政策,抢占发展先机。
与国际几乎同步,我国也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布局。2019年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相关部委积极出台政策,规划在2020年实现5000辆级燃料电池汽车,在特定区域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应用,建成100座加氢站;2025年实现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建成300座加氢站;2030年实现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建设1000座加氢站。
针对我国氢能布局现状,有专家指出,虽然多地相继出台氢能发展规划,但并未做到因地制宜,有重复投资的隐患。
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赵吉诗博士表示,氢能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应量力而为。“我个人认为,氢能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应让经济发达地区先行‘探路’。”
“现在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终端产品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顶层设计缺位,导致地方氢能产业同质化、低端化现象显现。当前,在地方政府规划中,布局氢源或制氢设备的有10座城市;研发制造氢燃料电池的有19座城市;布局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地区有16个;建设氢能产业园的地区也有16个。各城市产业布局方向趋同、产业同质化明显。”赵吉诗表示。
区域发展要有“一盘棋”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规划与发展布局,已经形成了三大区域、六个产业集群。
目前,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无论是在氢能技术还是在产业链上,优势都十分明显。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魏秋利分析认为,这三个区域都已纳入相应的国家战略,珠三角有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支撑、长三角正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京津冀在积极推进协同发展。这些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都有利于当地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长三角作为我国最大的化工产业集群,仅仅需要把化工副产氢充分利用起来,就足够供给我国当前10%的氢能汽车。一旦化工园内部延伸出制氢的产业链,企业随时能扩大产能,提高氢能经济性;京津冀的氢能发展,可以借助冬奥会契机,先行先试;珠三角的氢能发展以佛山为中心,投入资金、土地、政策等资源,积极打造产业链。”魏秋利说。
干勇指出,在全球氢能竞争中,我国还没有占据优势,在核心材料、零部件、装备重大工程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关键问题,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要有“一盘棋”的观念,统筹协调发展。
地方氢能规划不要怕“小”
业内专家表示,虽然我国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各地不应过分关注全产业链发展,而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业内专家认为,应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与协同发展优势,统筹氢能区域布局和应用示范,避免产业趋同,分层次、有重点开展全产业链的示范。
“地方发展氢能,首先要考虑当地产业适宜做哪个环节,其次要站在区域的角度去相互配合。”魏秋利说,“了解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个恰当的氢能产值和补贴标准,让当地的龙头企业优先来做,然后以区域合作为重心,产业链才能更好地协调发展。”
赵吉诗表示,地方氢能发展规划不要怕“小”,不要贪“全”。整合区域规划才是硬道理。“相比产业布局趋同,我更担心地方没有一个整体区域规划。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优化洗牌产业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