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我市工业经济亮点综述之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2020-01-17 10:27:39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荀诗媛   浏览:252 评论(0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的创新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渗透到城市的肺腑。回顾2019年这座城的发展,尽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工业柳州坚持科技创新,在一系列稳投资、稳工业、稳消费的相关政策护航下,始终将创新作为前进的核心驱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增长:工业总产值占全区比重从2017年的18.03%上升到25.52%;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从2017年的17.55%上升到26.74%,闯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稳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市科技局局长管伟荣介绍,成绩的获得,源于艰辛的探索,在柳州,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从1969年4月2日第一辆“柳江”牌汽车在此诞生到如今新能源汽车E200满地跑,再到今年1月10日广西科技大学、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双双登上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台、国内多所科研院校与柳州共建创新载体……工业柳州一次次用科技创新解决着问题、挖掘着潜力、培植着实力、开拓着境界,从昔日的“一枝独秀”向如今的“春色满园”转变,书写出全面创新奋进的时代新篇。

紧握科技利器

推动创新实力由弱变强

科技创新,不仅是2019年我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弯道超车的核心引擎,也是柳州企业一次次荣登年度科技领域最高领奖台,捧回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秘密武器,见证着一批批本地企业和高校由弱变强的嬗变过程。

广西科技大学参与研发的“耐酸碱、高速、分瓣式磁性液体旋转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首次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作为项目研发参与人的广西科技大学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杨小龙副教授介绍,这项技术能成功解决复杂工况下关键设备的泄漏难题。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将密封在内的基础零部件列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从1990年起至今,共五度捧回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以这次获奖项目为例,科研人员十几年磨一剑,才在结构检测评估、可控高效加固和复杂条件加固三大方面取得新突破,目前项目成果在四川泸州泰安长江大桥等涵盖桥梁和公路、铁路领域的500余项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国家级科研舞台摘金夺银,难度不是一点点。如何让一群手持科技利器的柳州科技先锋,屹立于全区乃至国家级科研舞台,在全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主战场上大显身手,是市委、市政府始终牵挂于心的要事。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我市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发展目标最为倚重的矢量推进器,与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一起连轴转,为工业高质量稳增长护航。2019年我市配套出台柳州市科技创新1+N政策体系和小微双创1+N政策体系,还在全区率先推出研发经费后补助政策,2019年研发后补助经费达7276万元,极大调动全市创新主体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向规模以上企业升级,重点培育出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全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数据显示,2019年经科技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515家,继续保持全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从2016年的201家提升至2019年的542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企业逐步走上“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令人自豪的是,天眼、港珠澳大桥、南极长城站等国家重大项目均有柳州科技成果渗透。

搭建双创平台

促区域创新发展水平飞跃

2019年1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2018年(第25批)新认定及全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柳钢技术中心成功晋级“国家队”——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数量居全区第一。

成绩单的背后,有着柳钢人可看可触可闻的不懈付出。

对炉子寿命问题,柳钢人研发了转炉长寿命经济炉龄控制集成技术,让转炉炉龄可达2万炉以上,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物料消耗。2019年,柳钢还自主开发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成功开启国内在烧结领域的首次尝试。

若探究变化的根源,柳钢人会掷地有声地告诉你,良好的政策、机制、研发平台,让重研发的柳钢人一次次擦亮“柳钢智造”金字招牌,在科技创新加速发展中屡结硕果。

柳钢的飞跃,仅是我市不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引导企业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培育新动能的缩影。

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力的佐证:目前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数量稳步提升,上汽通用五菱、柳工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成为全区仅有的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平台,拥有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25家,数量居全区首位。2019年,新增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1家,数量居全区第一。共培育建设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0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35家,其中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6家;建设众创空间85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29家,数量、质量居全区首位。通过自治区瞪羚企业认定18家,居广西第二。

此外,在“两创”基地城市示范建设进程中,我市新增国家级创业创新载体8家、国家级服务机构3家、自治区级载体50家、市级各类载体及服务机构232家,排名位列全国试点城市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七位,获国家财政部3000万元的奖励资金。老工业城市创业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一批“两创”发展成果获自治区领导肯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就业帮扶、融资扶助等成效显著的工作措施保持常态持续推进。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