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2 10:27:17 中国能源报
补贴砍半无阻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势
●市面上的好产品会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权益也会更有保障。
●尽管补贴和优惠政策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条件之一,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自身优势的逐步凸显,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做出更为理性的购车选择。
●补贴退坡可能会导致整体消费增速相对放缓,但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的趋势还是比较明确的。
千呼万唤中,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终于近日出台。其中纯电动乘用车补贴金额在2018年基础上下滑超50%。补贴政策给出了3个月的过渡期——时间为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
尽管改补贴汽车为补贴基础设施一直是业界呼吁的方案之一,但本次补贴下滑力度之大还是引发热议。本就造价不菲的新能源汽车,一旦失去价格优势,还能吸引消费者吗?补贴政策的调整又会给新能源汽车销量带来怎样影响?一旦销量下滑,车企又该如何应对?
车企倾向于自掏腰包过渡
业内人士指出,从2017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力度逐年加大,而且对车辆要求愈加细化,企业对补贴大幅下滑已经有所准备。
3月26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下发后,车企动作迅速,陆续推出了应对措施,关键词指向了“保价”。
一些车企选择维持2018年补贴后的价格。广汽新能源宣布3月26日起旗下GE3530与GS4PHEV将继续按照2018国补地补标准进行销售,截止日期尚未说明。荣威新能源全系列车型也保持2018年补贴后价格不变。
部分车企则按照补贴政策给出了消费缓冲期。例如比亚迪、日产等企业旗下部分车型在6月25日之前享受全额补贴。蔚来宣布3月26日及之前支付大定的用户,完全按照2018年的补贴政策进行补贴。
而北汽、小鹏汽车等车企则在补贴缩水之前就进行了调价,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
按补贴新政,想要“保价”,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车企补贴愈万元,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较大资金压力。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补贴彻底退出只是时间问题,不管新能源汽车企业营运状况如何,在补贴政策逐步退出的当下,稳定售价、缓和对消费者的冲击,仍是多数企业的首选策略。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行业对补贴退坡早有预期,车企还是会在电动汽车领域投入更多资金,生产更多新产品。”
“当然,对不同企业来讲,补贴政策影响不同。”纪雪洪进一步解释,那些妄图钻政策空子、赚补贴钱的企业会受到较大影响。但对那些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生产的车企来说,竞争优势会更加凸显,补贴政策的调整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消费者选择更趋理性
补贴再退,车企承压,消费者还愿意买新能源汽车吗?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更加趋于理性,价格固然是其考虑重点,但汽车产品与服务质量也是影响其购买的重要判断因素。
对限牌限行城市用户来说,新能源车型能够避开摇号,这一点极具诱惑力。在北京几个大型电动汽车车主交流群内,大多数用户回应记者,尽管补贴退坡,还是会购买新能源汽车。车企“保价”政策也在群里引发了热议,有不少准车主正对比各家车企此番补贴措施,以便做出购车选择。
对不考虑限行政策的车主来说,电动汽车的“硬实力”普遍是其关注重点。“电动汽车的劣势是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比较麻烦,但其优势也很明显,比如启车速度快、噪音低、充电比加油便宜等。在一些使用场景中——比如城市拥堵路段,电动汽车比燃油车的优势要明显。”有不少已经购入电动汽车的车主向记者表达了此类看法。
此外,还有用户强调,电动汽车在造型前卫程度和智能化程度上更贴近自身需求,考虑到这一点,可能会更倾向于电动汽车,特斯拉及国内造车新势力车型都在其考虑之列。
有车主还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发表了见解,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是一件好事:“市面上的好产品会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权益也会更有保障。”
显然,尽管补贴和优惠政策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条件之一,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自身优势的逐步凸显,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做出更为理性的购车选择。
增长仍是趋势
补贴新政刚刚推出,各界人士看法不一。但无论是看好还是唱衰,新能源汽车都将直面市场大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徐海东在补贴新政出台之前就曾表示:“新能源汽车过度依赖补贴的说法不成立,预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在市场内生需求作用和双积分政策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按很好的路径正常发展。”
“从规模来看,补贴退坡可能会导致整体消费增速相对放缓,但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的趋势还是比较明确的。”纪雪洪预测。
纪雪洪进一步表示,补贴退坡还会给电动汽车市场结构带来一定影响。在考虑到补贴的情况下,车企需要探寻新的市场方向。如电动汽车是否更适用于使用频率较高的城市出租、网约车;特斯拉等智能化体验良好的高端车型是否能带来更多市场;三四线城市、农村市场是否同样有电动汽车使用需求等等。总之要考虑消费者在具体场景下的使用需求,要充分发挥电动车优势,弥补劣势。
“对车企来说,现阶段不一定赚钱,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是必要的,因为汽车电动化的趋势是必然的。”纪雪洪进一步指出,车企应把电动汽车当作战略产品来做,要平衡好传统产品和电动汽车开发的关系。对于造车新势力企业来讲,要注意安排资金的使用节奏,争取在相对不利的环境中找到更多生存空间。同时,电动汽车更适合智能化发展,企业应在智能化上“多做文章”,以吸引年轻消费者为价格相对高的产品买单。(实习记者赵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