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中突出重围的柳州,浴血重生,用实力宣誓着王者归来。
随着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的项目上马,一个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汽车城在柳东新区逐渐成型——最新的宝骏生产基地正在夜以继日地运转,东风柳汽柳东乘用车基地及商用车基地也落户于此,并在国内同行业工厂中达领先水平,这给整个柳州汽车工业带来了历史性突破。
2017年,柳州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了5000亿元,而汽车产业的总产值占据了半壁江山。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步时的年产量200至300辆,再到如今的250多万辆年产销量,汽车产业成长为柳州工业的最粗壮的“大腿”。“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汽车产业肩负着驱动柳州乃至广西发展的使命。
有了整车企业,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自然是没有灵魂的。柳州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如同进击的巨人,不满足于拥有整车企业,还要倾力打造汽车产业集群,向全产业链进军,形成“龙头引领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效应。
这其中的故事,柳州汽车产业给“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精神作了最生动的注解。
汽配商偏爱的城市
3家整车企业、4家专用车企业,“标配”的是500多家零部件企业。柳州的汽车产业的确“牛气”。
一直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规模小、区域性布局、重复建设等问题。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与汽车工业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发展成一个产业集群。
要形成产业集群,势必要做强特色产业。2010年,柳州汽车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2011年,汽车城的一举敲定,柳州更有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位、轰轰烈烈干事业的信心和豪气。
随着建设汽车城的项目上马,站在千亿产值新起点上的柳州,汽车产业的腾飞如添新翼:从零敲碎打到一体化流水线生产,从小小的零部件到集聚的整车制造,从单一的汽车制造到形成汽车产业生态圈……业内人士表示惊叹:柳州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锻造出了一个“最完美”的产业链。
在大环境的鼓舞下,时任方鑫汽车装饰件有限公司(简称“方鑫公司”)董事长杨开沈对汽车零部件事业的追求,为柳州汽车、工程机械整车厂零部件的研发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口。
曾从事过装潢电板和汽车装饰生产的杨开沈,1999年来柳创建了方鑫公司。创业之初,公司用地只有10多亩。杨开沈在这块土地上置厂房、购设备,制造和销售汽车内外塑料装饰件,为各整车厂提供配套。在杨开沈的带领下,公司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跻身中国汽车零部件综合实力百强企业行列,并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集团等各大整车厂建立了配套合作关系。
这样的“掌舵人”在柳州还有很多。正是他们,执掌着柳州各个汽车企业的航船,乘风破浪,一路前行。
正因如此,不少汽配商也开始偏爱起了柳州。
柳州确实有理由值得“被爱”。在柳州周边800公里的辐射范围内,有广汽集团、北汽集团等企业的整车生产基地;同时,柳州还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全国七大汽车产业示范基地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企业的地级市。
这些因素的累加,对不少汽配商而言,柳州的汽配市场的确是充满了无限想象。
在多项优势加持下,从2015年起,国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全国微车微轿零部件展览会——(无锡)全国微车配件展览会移师柳州,为柳州汽车展示自身品牌形象提供了重要窗口。展览规模2万平方米,吸引全国累计上万家优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参展,展会品质和规模得到了全国微车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欢迎,现已成为全国微车配件后市场唯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展会。
一个三线城市,汽车产业怎么会拥有这样的地位?而作为工业重镇,柳州汽车产业为什么能行?
一言以蔽之——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
对零部件的“神要求”
五菱宏光、宝骏730、风行CM7、景逸S50……一款款刷新销量排行榜的“神车”为不少百姓熟知。锻造“神车”的背后自然是对汽车零部件的“神要求”,而这离不开政策指引。
2009年,柳州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占全区汽车产业的比重达70%。与此同时,自治区政府将汽车产业作为千亿元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专门出台了《关于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而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两家整车企业正处于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积极发展轿车产品的阶段,对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无论是需求量还是质量标准、交货率都快速提高。
面对整车发展给零部件企业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市领导及时决策,于2010年正式印发了《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升战略》。
为打造汽车城,市政府在产业用地、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方面都给予汽车产业以倾斜支持。2015年,在整车的拉动下,柳州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车身冲压件、内外饰件、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车架、制动系统、轮胎、玻璃等均已形成较强的制造能力。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本地配套率超过50%,东风柳汽本地配套率接近40%。
抓住国家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的历史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柳州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6年,广西汽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661.85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10.85%。全区汽车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1%,汽车产品单台价值明显提高,在全区生产的汽车产品中,乘用车占总产量的87.4%。
201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启动实施汽车零部件再升级改造计划,尽快完善现有产业链和提高本地配套率”。
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再升级改造”?其实,这就意味着这一轮零部件的改造提升,既是对2010年零部件提升战略的延续,更是对2010年零部件提升工作成效的肯定。
同年4月,市委书记郑俊康在听取市工信委关于汽车机械零部件再升级改造汇报会上的一段话后,进一步明确阐述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要提高对零部件再升级改造工作的认识,我市以往的经验证明,必须夯实零部件基础,以支撑整车的发展。”
随着东风柳汽“轿车技术改造项目”、上汽通用五菱“中级轿车工业园项目”、重汽运力“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及发动机生产建设项目”等一批汽车重点项目的实施,与之配套的柳州五菱、方盛实业公司、嘉城汽车饰件、威鹏汽配、超顺汽配等一批零部件企业也纷纷紧跟整车企业发展步伐,进入园区建立新生产基地,提升零部件制造水平,向乘用车零部件转型升级。此外,联合电子、耐世特、延锋伟世通、福耀玻璃、玲珑轮胎等一批国内知名零部件企业进驻柳州建立生产基地,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并非简单的扩容增长,而是集聚相关产业,实现“链式发展”。以柳州新能源汽车E100为例,起初,该车型核心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基本都是外地采购。上海卡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来柳后,建设了广西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项目,形成年配套新能源汽车5万辆的能力。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态势,极大地支撑了柳州企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从曾经的以微车为主到商用车、乘用车并驾齐驱,再到如今拥有完整的汽车全产业链,柳州汽车产业一路追赶,一路超越。然而,有一种奇迹,叫做柳州,自强不息、敢想敢拼的柳州人,在新的时代形势变化下,又以怎样的姿态再次突破头顶的“天花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