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抉择,争议中的改革——探寻柳州汽车产业精神内涵之二

2019-11-20 09:05:55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陈熠 罗秋振   浏览:243 评论(0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柳州汽车产业以“柳微”为代表,开始行销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挑战和危机已然降临,大众、丰田、通用等等,强大的外资品牌也在此时大举进入国内,而改革开放红利的释放,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汽车市场即将迎来井喷。是继续吃老本,还是再向前一步?争议中,一次“中中外”的牵手,在国内业界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引来无数怀疑目光的“中中外”合作

2002年11月18日,上海汽车集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公司正式步入“中中外”的合资模式。根据合资方案,柳州先将五菱股份公司5亿多元的资产无偿划转75.9%的股权给上汽,成立上汽五菱汽车股份公司。第二步,通用再购买上汽五菱34%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使公司变成一家中外合资公司——这意味着,柳州五菱最终将转让掉84.1%的股份。

“合作谈判过程充满曲折,我更喜欢用八个字来概括:风云际会,有惊有险。”作为亲历者,现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韦宏文,当时是“三方合作”的五菱集团方主谈代表之一,他比喻“三方合作”是一个从盛装到“衣衫褴褛”的变化。

为何如此曲折?因为此时正是柳州五菱发展的顶峰,曾连续3年保持微型车销量第一,居全国汽车行业排行第七。企业正如日中天之时拱手相让股权,企业里的一些员工想不通了:“我们一分钱资金没引来,反而把资产都划给别人,天下哪有这种合作方法?”

但柳州从决策层面看到了危机:这种“土法上马”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难再有突破,既缺乏资金,又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柳州五菱与上汽、通用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

愿景、决心和磨合

当年柳州五菱的厂报《五菱人》一篇文章中这样记载:“柳州五菱每年的利润只有几千万元,而仅仅建一个像样的涂装车间就要上亿元!我们早已具备了10万辆年产能,要跨上15万辆的台阶至少还要3.5个亿,第一代的老工人能等来这天吗?除了合资,我们还有别的路可走吗?”争吵并未停止,合资已然成势。

决心即下,愿景美好,但三方合作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差异,能否成功,磨合需要耐心和定力。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在200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3年来我们除在理念上、文化上的争吵外,甚至互相排斥过。”经过堪称痛苦的融合后,企业形成了一个高效率、团结、目标一致的团队,“从它出来的第一天就遇到许多问题,但是,我们通过合作三方的优势,能迅速调动全球的资源来解决这个难题,这样的速度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带来的变化很快显现,在合作的第一年,上汽通用五菱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五菱之光”,而被誉为“全球最漂亮的小车”雪佛兰SPARK在2003年4月在上海国际车展横空出世,在宣布上汽通用五菱同时拥有了商用车与乘用车两大制造系统的同时,也宣布了广西汽车企业没有轿车生产历史的结束。

“最成功的并购”和四大整车基地

在柳州五菱变身上汽通用五菱后,2003年,柳汽也成为了东风柳汽,加入东风这家当时全国最大的合资公司。对这一并购案,中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饶达2009年在上海车展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汽车企业相互的并购重组中,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案例。东风柳汽作为整体出现在市场,在原来的商用车基础上发展乘用车,创造出东风自主品牌的并行品牌——风行,先后推出菱智、景逸等车型,而菱智长期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MPV车型。

“我是柳州仔!”如今,柳州人喜欢用这样的语气进行自我介绍。然而,深入追究起来,所谓地道“柳州仔”其实并不多,新中国成立时的柳州市区人口,便是个以天南海北过往商客构成的移民城市,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组成了今日柳州人。因此,这个移民城市的文化就是开放包容。

“城市的文化基因,会影响这个城市人们的行为,柳州汽车工业在竞争中外联内活的发展反过来强化了这个城市的开明开放性格。”长期关注柳州汽车工业发展的广西科技大学经贸系副教授覃永盛回顾说,在上世纪末,全国很多城市都想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那时有110多家整车企业,但汽车产量却不到200万辆,大家都在喊着结构调整或者战略重组,但鲜有实际行动。柳州的“中中外”合作,在全国属于首次,并且带动了全市汽车产业的大变革、大发展。东风进入柳州,催生了东风柳汽;一汽进入柳州,催生了解放柳特;重汽进入柳州,催生了重汽运力。全国四大汽车巨头进入同一个城市,在全国都不多见。随着这些行业巨头的不断进入,柳州汽车产业获得了资金、技术、品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提升,从而使汽车成为柳州工业的第一支柱。

2010年,柳州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柳州第一个、广西第二个千亿元产业。上汽通用五菱还走出国门,将生产车间搬到了国外。2015年8月,印尼子公司奠基仪式正式举行,首次在海外独立投入完整的汽车生产线,同时还带动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共同参与国际化经营,共同实现产能转移。

一次次危机,一次次抉择,在这个过程中,柳州人不怕输,不服输。就在四大整车基地进驻柳州,柳州汽车产业成为世纪之交赢家时,又一轮挑战出现——国际金融危机降临。这一次,我们该如何“过冬”? 


文章关键词: 汽车 产业 改革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