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1 09:33:01 石墨盟
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有240多家;到了今年下半年,存活的电池厂家只剩下约100家,缩水近六成。有超过100家电池厂倒闭。
容百科技的一则公告,让自身以及中国第六大动力电池厂商(GGII数据)比克动力都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投资者在担心的同时不免要问:受比克动力影响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只有容百科技一家。
11月7日晚间,当升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对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司(以下称“深圳比克”)及其子公司郑州比克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称“郑州比克”)(以上两公司合称“比克动力”)的应收账款余额合计3.79亿元。公司采取措施加大对上述应收账款的催收,但上述应收账款仍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天眼查还显示,目前比克动力与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存在买卖合同纠纷,在这2起纠纷中,比克动力均为被告,不过涉案金额未知。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最近上市的中国电研的全称;股权穿透后,天眼查显示,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上市公司杉杉股份。
牵扯了如此多的上市公司和知名投资机构,比克动力事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那么比克动力破局的关键在哪呢?或许不再于其自身,而在于另一家上市公司,比克动力主要客户之一的众泰汽车(000982.SZ)。
根据比克动力发布的澄清公告,众泰系企业对其的欠款合计约6.21亿元,于是比克动力向众泰汽车发起了诉讼,该案于8月5日在杭州中院立案,此后双方达成和解协,比克动力撤诉,由于但众泰方面未按协议履约,目前比克动力已再次提起诉讼。
无独有偶,一场“欠薪门”让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间的“三角债”浮出水面。“前期劳动仲裁,国能电池拒不执行,现在已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了。”近日,有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反映,公司原定于9月20日发放拖欠员工的工资,但截至目前仍有以售后人员为代表的部分员工没有拿到工资。据国能电池此前说法,“受新能源行业影响,公司当前有12亿元应收账款尚未收回,导致部分已离职员工的补偿金、工资和报销款没有及时兑付。”与此同时,国能电池还面临供应商和服务商的“追债”。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19年以来,国能电池就发生了147起法律诉讼。其中,有多家供货商、售后服务站、运输公司以及银行起诉国能电池拖欠货款或借款。
回款难成了一个绳索,扼住了大部分企业的咽喉!
“2016~2018年3年间,动力电池装机量比较大。但2017年国家补贴的门槛提高了,车厂没能及时拿到补贴,也没有给货款,资金压力基本上都压在电池厂身上。
“今年以来,整车厂对我们的账期最长已经达12个月,企业的资金链已经到了断裂的边缘。”深圳一家电池企业负责人无奈地对外透露,“我们现在完全是看‘天’吃饭,但‘天气’难测。”
除电池企业以外,很多上游材料、设备企业负责人也反映,今年回款状况不如往年,账期普遍被拉长,导致公司经营及发展规划都受到了影响。
资金链断条直接带给企业的影响极其严重,而且往往都是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紧跟着几家企业都出现了危机!由于收不回来款,导致无法付给员工和其他项目资金的周转。
如果说,难回款是成了企业直接倒闭破产的原因,那对于恶性的价格竞争,无疑是压倒许多小企业的最根本原因!恶性价格的竞争会让企业现金流直接降到最低。突遇,难回款这等问题,导致难以承受,伤害了市场,也让自己的企业丧失了应急的能力!
恶性价格竞争压塌了更多企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下滑,车企寻求产业链共担成本,大大压缩了电池企业的利润。
最后,由于补贴申请设置“运营里程要求不低于2万公里”的里程要求,延长了车企获取补贴的时间,车企也相应延长了给动力电动企业付款的周期,进一步增加了动力电池企业现金流压力。而几乎所有的新能源商用车都是运营车辆,这意味着,国能电池可能有大部分资金压在客户那里拿不回来,这可能就是国能电池在内部邮件中提及的12亿元应收款项。
除了补贴政策的搅动外,我国动力电池格局正在形成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寡头市场。从2018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占比来看,宁德时代以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领先,比亚迪排在第二,但出货量仅为宁德时代的一半。
尽管如此,宁德时代或许不会在中国市场一家独大。就目前来看,比亚迪还有很大机会与之抗衡。当前,比亚迪正在通过开放战略,扩大在动力电池市场的实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车企为了防止电池企业“店大欺客”,也不会允许一家动力电池独大的发展,丰田同时选择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作为供应商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动力电池市场正在形成一种“马太效应”,随着电池市场的集中度变高,强者正在变得越强。以宁德时代为例,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后,便有了进一步扩大产能、培养人才、投入研发的根基,与国内数十家主流车企达成合作。
在以乘用车为主战场的同时,宁德时代并没有放弃商用车市场,并表示将继续开发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商用车产品,同时继续拓展商用车市场。具备产能、品牌、成本等多方优势的电池巨头必将对规模体量小的企业形成打击。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领域正在涌现一批新的闯入者,这些企业的特征是一批以车企为背景的电池企业,例如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中国动力电池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此前向汽车之家表示,虽然当前动力电池市场已经竞争十分激烈了,但是这些依托车企的后进入者并非没有机会。一方面,这些企业有车企支撑产能,更重要的是,新进入者没有历史包袱,更能直接快速切入最先进技术。
他还指出,此前的动力电池企业大多都是从消费类电池市场发展来的,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车规级电池。而车企旗下的电池企业,从成立开始就是针对汽车设计电池,更清楚汽车需要什么样的电池,这在后续的竞争中会不断凸显优势。
来自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的外部压力,加之动力电池产业内部的革新与竞争,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用王子冬的话讲,“大多数电池企业都可以洗洗睡了”。
能够存活下来的锂电企业一定是那些做好准备并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实力的,而绝非“台风来了猪都会飞”的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