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 09:57:13 乐山日报
过去,一个电站工作人员多达几十人,大家以站为家,变电站还有专门的家属区;现在,一个运维班几个人负责好几个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过去,每次大检修有近100人参与,需要花费多达一两个月时间;现在,机器人全天候独立自主巡检,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
过去,检测、检修以经验为主;现在,电子化检测成为主流,检测效率和精准度得到有效提升,并实时接入管理信息系统;
……
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一支人员精简、工作高效、反应快速的现代化供电队伍在国网乐山供电公司逐步建立。“人海战术”“经验战术”没入时代洪流,电子化、信息化科技装备逐步成为标配,国网乐山供电公司变电站正阔步跑进“智能时代”,变电站设备和系统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缩影
“明星”变电站回归平凡
1969年,国网乐山供电公司九里变电站在峨眉山市九里镇建立。1972年,为了配合龚嘴水电站往成都输送电力,九里变电站迎来了辉煌时刻——从110千伏升级为220千伏,成为川内首批220千伏变电站的“五朵金花”之一,更是乐山唯一的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升级后,九里变电站除供应乐山用电外,线路还直通成都,承担起成都主城区的用电,成为国网乐山供电公司下属变电站中名副其实的“明星”。
1978年,随着峨眉山市工业发展需要和龚嘴水电站的完全建成投产,2台120兆伏安的主变压器取代旧设备投入使用,在此后的20多年里,九里变电站供应了乐山主城区、峨眉山市工业区和半个成都的用电,直至进入21世纪,为成都和乐山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一座座变电站在乐山悄然建起,如今乐山已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4座,47条220千伏线路,共同承担起供电职责,曾经“一枝独秀”的九里变电站逐渐收缩了自己的供电范围,不再分担成都及乐山多数区县的用电需求,如今只提供部分区县的用电。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九里变电站褪去“明星”光环,回归平凡的岗位。
“荣光过后回归平凡,这是我们乐山‘电力人’共同的愿景。”对于国网乐山供电公司而言,如今乐山变电站“百花齐放”远比当年“一枝独秀”要壮丽得多。
一次蝶变
智能化、信息化助跑“智能时代”
作为一名老“电力人”,回忆起上世纪70、80年代的变电站,九里变电站退休职工、原副站长廖弟治用了两个字形容:热闹。
“像我们这样的大站,工作人员最多的时候有70多人。考虑到变电站多数远离市区,单位还很人性化地配备了家属区。”廖弟治表示。
不仅日常工作人员数量多,每年停电大检修时就更加热闹。当时九里变电站负责的供电任务繁重,为保证供电尽快恢复,每次大检修都有10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
“当时虽然人多,但是工作并不轻松。”廖弟治回忆说,由于缺少先进检测仪器设备,日常巡检和每年的停电大检修,主要还是依靠工人多年的检测经验,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检测质量分散、手段单一,检测数据经常不够精准。
尽管条件艰苦,但国网乐山供电公司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
从升级变电站接触高压的电气一次设备,到苏式电磁黑壳保护变电子管、晶体管和半导体,再到如今的集成电路保护、微机保护,供电人不断适应新的设备,也感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4年,国网乐山供电公司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变电站正式投入使用,搭载的高清镜头能自动将设备温度、气体压力、油位等一一显示在监控室的电脑屏上,同步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和传输。工作人员只需在监控室内的电脑上就能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分析设备的运转数据。
2016年,变电站掀起专业创新高潮,“班组创新成果试验基地”催生出了多个创新成果:变电站高压室多功能电源控制箱、小盒子解决大问题的驱虫盒,有效改变小动物“非法入驻”现象,变电站现场安全管控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从2016年起,国网乐山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移动智能作业平台正式投用,3年来历经数次研发应用和优化升级,这款巡视掌上工具伴随着运维人员完成了5911次巡视,节约时间约1.5万个小时,节约人工成本近12.2万元,节约资料费用3万余元,运行巡检作业效率明显增强,乐山电力人迈入“泛在电力物联网”时代。
智能机器人巡检实现24小时全方位巡检。目前国网乐山供电公司的六个220千伏变电站已经开展智能机器人巡检工作,实现巡视数据分析、缺陷跟踪报警、设备温度曲线展示等功能,主控室后台系统可以源源不断接收变电站4000多个点位的开关位置、表计数值等各项巡视数据。
今年,国网乐山供电公司紧跟“智慧运维”时代步伐,变电运维室突破管理定势,将前沿科技转换为作业工具,“五防”升级、会商系统、实物ID一系列智能工具入驻工作现场,为电网运行更安全、管理更精益、投资更精准、服务更优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