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关于印发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1-17 09:13:5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浏览:244 评论(0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桂政发〔2021〕5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doc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工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振兴,推动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实施工业强桂战略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把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 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定增长,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增长4.7%、4.5%、1.2%,到20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5221亿元,是2017年的1.1倍。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增长12.2%、11.1%、7.7%,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5.7、6.8、7.6个百分点,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支撑力量。工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18—2020年,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7%,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工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5%左右,工业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

第二节  龙头企业培育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作为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的主干工程,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打好“扶、引、育”组合拳,龙头企业数量增长、规模扩大、带动作用凸显。截至2020年底,全区百亿元产值企业达到15家,比2017年翻一番;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1家。大力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再倍增计划,科技企业快速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806家,瞪羚企业107家,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突破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取得实效。重点推进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冶金、石化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2018—2020年共认定智能工厂示范企业88家、数字化车间17家。大力推进糖、铝、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节能技改,组织实施绿色制造体系,分别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园区6个、10个,分别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工厂45个、81个,分别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产品30种、17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20年底,全区拥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86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4%提高到“十三五”末的16%。轻工业振兴发展扬帆起航。认定自治区级特色轻工产业园区23个,家用电器、黄金珠宝等轻工产业快速发展,柳州建设粤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轻工业“断层缺位”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支持每个设区市发展3—4个主导产业,工业重点县发展1—2个特色优势产业。南宁市工业基础明显增强,北钦防临港大工业布局逐步优化,柳州、桂林、玉林等市工业发展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第四节  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呈现新优势

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实施补链强链延链项目超过500项,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了10个千亿元产业,其中食品、冶金、汽车三个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积极推进构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形成了包括载货汽车、客车、乘用车、车用内燃机、汽车零部件等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持续推进机械产业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集团)、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集团),南宁高端装备制造城、广西智能制造城(柳州)、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两企三城”机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防城港钢铁基地1号高炉系统及配套炼钢轧钢系统建成投产,实现了高端板材重大突破。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取得新进展。华友钴业、湘潭电化等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落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加快构建“油、煤、气、盐”多元石化化工产业体系,林产化工、钛白新材料等特色化工产业初具规模。南宁声学、北海新型显示、桂林智能终端等产业集聚发展,成为全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充分发挥林木资源优势,打造原材料基地—人造板—高端绿色家居全产业链。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桂林、南宁、梧州、玉林市生物医药产值规模占全区生物医药产值的80%以上,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立足资源整合,加强布局优化,初步形成以贺州、来宾为重点的精品碳酸钙产业集群。

第五节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双百双新”产业项目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开工建设“双百”项目74个,累计完成投资2065亿元;开工建设“双新”项目312个,累计完成投资810亿元。“千企技改”项目力促产业转型提质。围绕补链强链延链、扩大先进产能、提升工艺装备、推进智能制造、加快绿色改造五大重点,累计推进2196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869个,完成投资1026亿元。

第六节  工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累计化解钢铁过剩产能345万吨、煤炭过剩产能960万吨,淘汰水泥、造纸、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178万吨,取缔“地条钢”产能540万吨。实行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236亿元。工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行重大项目清单及融资需求推送机制,启动建立1000亿元规模的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设立新兴产业直接股权投资资金。推行区域评估制度和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深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改革,建立“要素资源随项目走”机制,实现资源要素向优质工业项目、重大工业项目配置。工业开放合作迈出坚实步伐,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五菱)印度尼西亚工厂年产12万辆整车、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年产350万吨钢铁等一批标志性对外合作项目建成投产。汽车、工程机械、内燃机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国内建立区域生产基地,上汽通用五菱在重庆、青岛等地布局了产业基地,柳工集团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建立多个生产基地。金属新材料、石化化工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海外建立一批原材料保供基地。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广西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大于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广西“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和“两个高于”目标,对推进工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西,系统阐述了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四个新”总要求和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为广西发展全方位确标定向、擘画蓝图,为广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必将为广西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方位深化工业开放合作带来重大机遇。

广西要发挥好基础条件、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坚持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特色产业,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提高制造业比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制造强区。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新兴经济体产业发展加速崛起,广西传统生产要素支撑作用弱化和比较优势不明显,与越南等国家在产业中低端领域竞争愈加激烈,在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跨越中,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先进地区将会形成更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大广西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合作的困难和挑战。

广西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产业是广西最大的短板,工业是最大的弱项,创新能力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广西工业经济规模偏小,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从产业结构看,传统资源型工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轻重工业比约为1∶4,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从创新能力看,研发投入不足,2020年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为173.2亿元,研发强度仅为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从绿色转型看,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超过4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质量效益看,工业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薄弱,高端产品和头部品牌少,工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从要素保障看,能源供应和电力保障趋紧,芯片及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工业稳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全国各地抢抓发展机遇,东部发达地区率先转型升级,中部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区域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将吸引周边地区人才、技术向粤港澳大湾区、海南、成渝等地转移,形成先进要素的“虹吸效应”和产业发展的“锁定效应”,广西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加快工业现代化是广西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躲不过的重大现实问题,是高质量发展必须翻过的“山”,是实现“十四五”奋斗目标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必须紧紧盯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全面推进工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打造东西合作、内外合作产业新高地,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竞争力的产业名片,着力建设西部制造强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创新支撑产业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好重要产业关键技术攻坚战,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动能,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工业发展整体布局,强化能耗“双控”,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工业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高水平扩大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把扩大产业投资放在第一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坚持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两业融合、产城融合,形成竞争新优势、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围绕战略定位,打造东西合作、内外合作产业新高地。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独特区位优势,高水平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国家内需体系,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 RCEP 其他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东西合作、内外合作,奋力打造产业合作新高地。

聚焦资源禀赋,打造产业名片。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加快补链强链延链,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做大做强高端金属新材料、石化化工、汽车、机械、木材加工、精品碳酸钙、制糖等产业,建设面向东盟的南方汽车出口制造基地、区域性机械装备生产及出口基地、光伏玻璃及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基地,加快建设中国糖都,打造世界碳酸钙之都。

聚力加快发展,打造西部制造强区。围绕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目标,突出抓好工业振兴,聚焦优势产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消费品制造业,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着眼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链重构,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和绿色新材料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万亿元产业集群。

第四节  奋斗目标

一、奋进2025

——规模总量实现新突破。“十四五”期间,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以上”包括本数,下同),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较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到2025年,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

——集聚发展呈现新提升。到2025年,超百亿元企业达到4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5%以上,产值千亿元园区达到10个,产值500亿元园区(不含千亿元园区)达到10个。

——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3%,累计新增创新型企业达到500家。

——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较2020年降幅均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创建绿色工厂60家以上、绿色园区20个以上。

表1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

增长

1

规模

总量

工业增加值增速

%

1.2

-

≥8

2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2左右

≥25

-

3

工业投资增速

%

7.5

-

18左右

4

结构

优化

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

%

20.4

25

-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

%

16

25

-

6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

%

6.6

15

-

7

集聚

发展

超百亿元龙头企业

15

≥40

-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6783

≥10000

-

9

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

%

67

≥85

-

10

工业产值千亿元园区

2

10

-

11

工业产值500亿元园区(不含千亿元园区)

3

10

-

12

创新

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0.6左右

≥1.3

-

13

累计新增创新型企业

-

500

-

14

绿色

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幅度

%

-

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下达指标范围内

15

创建绿色工厂

-

≥60

-

16

创建绿色园区

-

≥20


注:创新型企业包括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

二、展望2035

到203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门类齐全、产业链紧密结合、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大产业链核心技术、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先进装备制造、绿色新材料2个万亿元产业集群,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工业开放新格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步伐加快,能耗“双控”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构建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第四章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比较优势,按照提质增效、做大存量,补链延链、培育增量,优化结构、扩容提质,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特色产业,推动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产业链从缺失向完整转变、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旧结构转换、新旧模式转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高度协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优传统产业

推动制糖、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提层次、强实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区传统产业产值超过1.7万亿元。

表2  广西传统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

名  称

重点发展方向

产值(亿元)

制糖

蔗糖精深加工、糖业循环经济。

600

有色金属

铝精深加工、铜精深加工、稀有金属精深加工。

3000

机械

工程机械、内燃机、智能电网、仪器仪表、农业机械。

2000

汽车

乘用车、商用车、改装车。

2500

冶金

先进钢铁新材料、不锈钢。

4000

建材

水泥、玻璃、陶瓷、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

2500

石化化工

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可降解材料。

2700

一、制糖

重点发展蔗糖精深加工、糖业循环经济,推动制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建设崇左、来宾糖业基地,提升原料蔗保障能力,组建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加快产业集群化、集团化发展,推进糖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循环高效、工艺先进的世界级制糖产业基地。蔗糖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精制糖,延伸发展冰糖、液体糖、红糖、专用糖、功能糖等糖品深加工产业,提高中高端食糖比例,提升原料保障能力和产品质量、档次,培育提升一批自主品牌。糖业循环经济重点开展糖蜜深加工和蔗渣纸浆、造纸、可降解材料等高值化利用,推进蔗叶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利用。

专栏1  广西制糖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崇左、来宾、柳州、南宁市。

重点布局园区

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中泰崇左产业园、崇左空港产业园、崇左江州产业园)、来宾市工业园区、兴宾区工业集中区、武宣工业园区、柳江区新兴工业园、柳城县工业区、南宁六景工业园区、贵港市产业园(粤桂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东糖投资有限公司、广西湘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广业贵糖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娃哈哈、雅客、今麦郎、红牛饮料、江苏金茂源、阜丰、吉安生化、保龄宝、山东中科、海南达川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蔗糖精深加工:液体糖、功能糖、营养糖和糖果、饮料、休闲食品等。

糖业循环经济:糖醇、酵母、调味品等。

二、有色金属

突出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发展铝、铜、稀有金属精深加工,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强新工艺技术研发,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增强资源控制和开发利用能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铝精深加工坚持优存量、扩增量,重点完善上游配套产业,延伸下游产业链,加快向再生铝、生态铝转型升级,建设中国—东盟新兴铝产业基地、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南宁高端铝产业基地、防城港生态铝工业基地、来宾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铜精深加工重点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发展再生铜,打造广西北部湾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玉林、防城港和崇左铜精深加工基地。稀有金属精深加工重点延长铅、锌、锡、锑、镓、铟、钨产业链,建设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2  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铝精深加工:南宁、百色、来宾、柳州、防城港、贺州市。

铜精深加工:玉林、防城港、崇左、梧州、百色市。

稀有金属精深加工:河池市。

重点布局园区

南宁市邕宁新兴产业园区、南宁江南工业园区、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平果工业区、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来宾市工业园区迁江华桥工业园、广西贺州生态产业园、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玉柴工业园、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区、中泰崇左产业园、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河池市工业园区大任产业园、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广西信发铝电有限公司、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梧州金升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吉利百矿集团有限公司、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广投银海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国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泽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广投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诺德股份、生益科技、顺特电气、东莞华强、海亮铜业、金田铜业、力博集团、江苏萃隆、宝胜集团、华艺集团、建滔集团、山东魏桥、鑫达铝业、西南铝业、中利再生、江西依路玛、广东亚铝、忠旺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铝精深加工:汽车用铝、交通用铝、电子用铝、航天航空用铝、建筑用铝、高品质铝合金粉末、高纯铝等。

铜精深加工:铜带、铜箔、铜线等,应用于电线电缆、电气设备、电机马达、电子通讯、水暖卫浴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

稀有金属精深加工:稀有金属合金、稀有金属化合物、氧化铟锡(ITO)靶材、电子元件、锑基新材料、铟基光电新材料等。

三、机械

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进柳工集团、玉柴集团,南宁高端装备制造城、广西智能制造城(柳州)、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两企三城”建设,支持桂林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支持企业在东盟国家和欧洲市场建设机械装备产业基地、零部件供应链产业园区,形成技术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工程机械重点加快产品创新,拓展产品多元化系列化。内燃机重点推动车用船用发动机向大型化重型化转型,加快研发新能源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智能电网重点建设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发展并网技术装备、输配电设备、智能电表技术装备。仪器仪表重点建设桂林、柳州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发展智能电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仪器。农业机械重点发展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烘干设备、拖拉机,支持适应不同作物和环境的智能农机研发应用。

专栏3  广西机械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柳州、玉林、桂林、南宁市。

重点布局园区


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玉柴工业园、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市邕宁新兴产业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柳工集团、玉柴集团、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美斯达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亚实履带(天津)、上海布雷维尼、江苏恒立、浙江银轮、山东云宇、贵阳永青、山东龙口油管、深圳马歇尔汽车电器、无锡盛邦电子、森萨塔科技、博世汽车、北京中纺恒远、无锡威孚、四方继保、科锐配电、上海置信电气、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工程机械:中高层建筑塔机、多轴履带螺旋桩机、液压自升塔机、伐木机械等,履带、减速机、驱动马达等行走装置,液压传统装置、回转装置、伺服操纵装置等回转平台,液压泵、蓄能器、液压马达等液压系统,蓄电池、仪表等电气系统,散热器等散热系统。

内燃机:芯片、继电器、增压器、稳压器、凸轮轴、高压油管等关键零部件。

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技术与装备、大容量储能装备、配网自动化技术装备、节能配电网技术装备、智能电表技术装备、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装备、智能家居技术装备、四网融合、综合能源服务技术装备、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多表合一智能终端等。

仪器仪表:芯片、传感器、显示屏等关键零部件。

农业机械:传动部件、电控系统、转向部件等关键零部件。

四、汽车

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改装车全产业链,稳步扩大中高端车型比例,打造升级版广西柳州汽车城和品牌国内一流、产品体系完善、零部件配套安全可控的现代化汽车产业集群,建设面向东盟的南方汽车出口制造基地。乘用车重点发展中高端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轿车,加快多用途汽车(MPV)产品升级,培育新宝骏、风行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商用车重点发展中重型载货车、牵引车、客车。改装车重点发展冷藏车、搅拌车、环卫车、救护车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零部件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发展增压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防抱死系统、铸件等重点零部件,培育电子控制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配套产品。统筹安排上汽通用五菱柳州、重庆、青岛、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基地整车、零部件生产。加快整车及配件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工厂建设,实施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支持发展整车出口、散件组装、整车基地建设等国际化业务。

专栏4  广西汽车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柳州、南宁、桂林、玉林、钦州、贵港市。

重点布局园区

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江区新兴工业园、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市邕宁新兴产业园、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伶俐工业园)、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安县工业集中区(玉环)汽车部件产业园、玉柴工业园、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钦南临港工业园、贵港市产业园区(石卡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汽车集团)、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南宁乾元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西宁达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西申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桂林客车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广西华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方盛车桥(柳州)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大陆电子、宁波建林、华霆(合肥)动力、联创汽车、青岛博泰、宁波精乐、陕西法士特、昆明方大、亿利科技、济南思明特、德燃(浙江)动力、福瑞泰克、合肥建元、赣州联悦、十堰恒融、浙江银轮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整车:中高端汽车。

零部件:2.0T发动机、6AT(前驱、后驱)变速器等动力总成,模具,商用车变速箱、方向机(转向器)、散热器等。

五、冶金

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新材料、不锈钢,加快发展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用材,坚持控上游强中游扩下游,全面推广减碳降耗先进技术,推动冶金产品向中高端升级,推进广西企业与央企战略重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设原料保障可靠、精深加工突出、优势产品丰富、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链。先进钢铁新材料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高强轻质合金材料。不锈钢重点发展300系、400系不锈钢及装饰、厨卫等制品,开发应用于能源装备、环保设备、汽车制造等领域的产品。建设防城港、柳州、梧州、贺州再生钢铁加工产业基地,构建防城港—北海—玉林—梧州不锈钢产业带。

专栏5  广西冶金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柳州、防城港、梧州、玉林、贵港、北海、贺州市。

重点布局园区

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梧州临港经济区、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贵港市产业园区、广西东融产业园、柳州市柳北工业区、柳城县工业区金属精加工产业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钢集团)、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平钢钢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佛山君睿、佛山住友、华信精工、亚太新材料、广州法斯特、东莞正铆、香港协兴、金海辉煌、佛山德辉、深圳民乐、广州昕曦、佛山再辉、湖南华瑞、湖南可维特、龙浴奇、承晟金属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先进钢铁新材料:汽车用钢、海工与船舶用钢、工程机械用超高强钢板、绿色环保型家电板等钢铁精深加工产品。

不锈钢:资源节约型不锈钢、高性能不锈钢、高功能型不锈钢。

六、建材

重点发展水泥、玻璃、陶瓷、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坚持转型升级,控增量调存量,建设北海、梧州、贺州建材生产基地,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打造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的产业集群。水泥重点控总量、调结构、调品种。玻璃重点发展光伏玻璃、汽车玻璃、电子玻璃、大型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建设北海国家绿色玻璃产业示范基地。陶瓷重点推动以陶代石和煤改气,增加花色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加强节能减排,发展高端建筑陶瓷、卫洁具等。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重点发展预制外墙、内墙、楼梯板、楼板等预制建筑部品及节能门窗、新型建筑陶瓷、装配式整体卫浴。

专栏6  广西建材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北海、梧州、贺州、来宾、崇左、柳州、玉林市。

重点布局园区

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龙港新区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广西东融产业园、武宣工业园区、中泰崇左产业园、柳州市柳北工业区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信义玻璃(广西)有限公司、广西新福兴硅科技有限公司、南宁浮法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岑溪市新鸿基陶瓷有限公司、广西蒙娜丽莎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新舵陶瓷有限公司、广西景典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广西纯一陶瓷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中国建材集团、福耀玻璃、南玻集团、金晶科技、福莱特玻璃、旗滨集团、东鹏控股、山东国瓷、广东道氏、特地陶瓷、山东鲁阳、潮州三环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水泥:特种水泥、水泥制品。

玻璃:光伏玻璃、汽车玻璃、电子玻璃制造及下游精深加工等。

陶瓷:电子陶瓷等结构和功能型特种陶瓷。

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

七、石化化工

以减油增化、精深加工为方向,推动延链补链、产品升级,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可降解材料,打造广西北部湾石化基地,支持百色发展精细化工,加强与东盟国家化工产能合作,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建设面向东盟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环保涂料、钛白新材料等产品。高端精细化工在减油增化基础上创新发展高端医药中间体、特种电解质、特种添加剂、助剂、胶黏剂、林产化工等产品。可降解材料重点发展生物基材料、石化基材料。

专栏7  广西石化化工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钦州、北海、百色、崇左市。

重点布局园区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钦州石化产业园、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石化产业园、广西田东石化工业园、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化工集中区、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化工集中区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广西田东锦盛化工有限公司、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广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恒力石化、荣盛石化、中泰化学、四川能投、浙江巍翔、华峰集团、香港建滔、上海石化、万华化学、中化国际、云天化股份、金发科技、新凤鸣、东方盛虹、三友化工、鲁西化工、瓮福集团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减油增化及在减油增化基础上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可降解材料等。

第二节  做大新兴产业

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快成长、上规模,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到2025年,全区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左右。

表3  广西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

名  称

重点发展方向

产值

(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

声学光学、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200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

500

高端装备制造

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器装备制造、高技术船舶、机器人、海上风电装备、海洋装备、文旅体装备制造。

2000

生物医药

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

500

新材料

新能源电池材料、稀土新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石墨烯。

500

绿色环保

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环保装备、绿色环保服务。

1300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聚焦“屏芯端网”产业链,重点发展声学光学、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设南宁、北海、桂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和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研发基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声学光学重点发展摄像模组、电声器件、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显示屏、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芯片、触控模组等产品。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手机、智能电视、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网络通信设备重点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通信、光通信等产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加快行业应用、高端工业、信息安全等应用软件研发和推广。

专栏8  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南宁、北海、桂林市。

重点布局园区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江南工业园区、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综合保税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桂林)广西园、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贺州生态产业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瑞声科技(南宁)有限公司、广西桂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北海惠科集团、广西三创科技有限公司、北海翰博士科技有限公司、桂林深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光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天微电子有限公司、广西北海石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京东方、深天马、海信、小米、OPPO、联想、传音、深超光电、艾普凌科、深南电路、欧菲科技、长盈精密、立讯精密、通宇通讯、武汉凡谷、烽火通信、漫步者、腾讯、百度、字节跳动、东华软件、科大智能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声学光学:电磁器件、光学玻璃、摄像头材料等。

新型显示:上游液晶材料、ITO导电膜玻璃等显示用原材料,中游驱动芯片、光电集成器件、偏光片等零部件。

智能终端:消费类锂电池、光学玻璃、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消费类电子芯片、光学模组、电容电感、处理器、电声器件、注塑件等零部件。

网络通信设备:光模块、光纤光缆、射频器件、天线等;通信器件等;基于第六代互联网协议(IPV6)及5G等标准的移动终端、新型路由器、交换机、光通信和微波通信设备、传输设备、系统集成等。

二、新能源汽车

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加快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品牌影响力,建设柳州、南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打造以纯电动汽车为主、产品体系完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小微型纯电动汽车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纯电动中高端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轿车、客车和冷链物流车、中重卡运输车,积极开发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支持柳州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提高零部件自主可控能力,培育“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配套产品,开发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智能驾驶座舱信息系统、智能驾驶元器件、智能网联模块等智能驾驶零部件。

专栏9  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柳州、南宁、桂林、玉林、贵港市。

重点布局园区

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江区新兴工业园、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市邕宁新兴产业园、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伶俐工业园)、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安县工业集中区(玉环)汽车部件产业园、玉柴工业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南宁乾元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西宁达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西申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桂林客车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宁德时代、赣锋锂业、先导智能、璞泰来、杉杉股份、汇川技术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整车: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

零部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器、无人驾驶系统、网联车机、雷达、摄像头、车规级芯片、增程器等。

三、高端装备制造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器装备制造、高技术船舶、机器人、海上风电装备、海洋装备、文旅体装备制造,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和关键短板,积极打造具有特色能级、创新驱动、核心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地铁车辆、轻轨车辆、云轨车辆、有轨车辆等整机产品,开发符合东盟市场需要的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器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应用于航测、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无人机。高技术船舶重点发展高性能内河船舶、海洋船舶。机器人重点发展康养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海上风电装备重点发展风电整机,建设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海洋装备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捕捞装备,建设沿海海工装备基地。文旅体装备制造聚焦旅游“穿、住、行”,重点发展游乐设施装备、户外运动装备、旅游交通装备等,支持柳州建设中国—东盟(柳州)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防城港建设中国—东盟健康运动产业园。

专栏10  广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柳州、南宁、钦州、贺州、北海、桂林、防城港、玉林市。

重点布局园区

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北部生态新区、中国—东盟(柳州)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南宁市邕宁新兴产业园、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现代工业产业园、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钦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贺州生态产业园、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桂林)广西园、玉柴工业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南宁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广西中船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广西通航国际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祥云亿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瑞发机械、国电南京自动化、江苏中车科技、协鑫、中核工建、中海海洋、中创海洋、深圳赤湾胜宝旺、深圳海斯比、番禺珠江钢管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轨道交通装备: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通信信息、网络控制、牵引电机等关键零部件。

航空器装备制造:机体零构件、旋翼、机载设备、结构件、精密零件等关键零部件。

高技术船舶:绿色船舶动力装置、低速机增压器、电控系统、燃油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机器人:芯片、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新型传感器、机械臂等关键零部件。

海上风电装备:风电增速箱、主控系统、变流器及风力发电装备铸件、电机、叶片、轴承等关键零部件。

海洋装备:绿色船用动力装置、动力定位系统、升降锁紧系统、深水锚泊系统、电气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等关键零部件。

文旅体装备制造:沉浸体验、智能交互、软硬件结合等方向。

四、生物医药

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建设桂林、南宁、梧州、玉林、防城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医药制造业加快发展,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中药民族药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现代中成药大品种、新品种。化学药重点发展化学原研新药、中高端特色原料药、小品种原料药以及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制剂新药。生物技术药重点发展血液制品、生物酶制剂、治疗性基因工程药物等优势产品。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性能诊疗设备、植入介入类高值医用耗材,建设南宁、桂林、防城港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柳州康复辅具产业园区。生命健康重点发展生物基因科学、精准医疗、智慧医疗。

专栏11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桂林、南宁、梧州、玉林、防城港市。

重点布局园区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桂林)广西园、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防城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池市工业园区大任产业园、来宾市三江口新区医药化工产业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广西科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海王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西巨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西修正制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广药、恒瑞医药、中国医药、石药、济川制药、步长制药、源和堂药业、上海复兴医药、健康元、海思科、华兰生物、安科生物、安图生物、华大基因、贝瑞基因、汤臣倍健、仙乐健康、迈瑞医疗、新华医疗、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开立医疗、万东医疗、上海康达卡勒幅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中药民族药:名优中医药、壮瑶药创新药研发、品种二次开发,医院院内制剂及产业化。

化学药:首仿药,特色品种原料药,抗癌、抗病毒类等创新药。

生物技术药:疫苗、单克隆抗体、生物诊断试剂及基因类、细胞工程类、重组蛋白类药物,血液制品、生物酶制剂等。

医疗器械:高端影像设备、植入介入产品、医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和智能健康设备等。

生命健康: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机器人、智能医疗设备、基因组测序服务等。

五、新材料

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稀土新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石墨烯,建设玉林、河池、百色、崇左、钦州等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基地、区域性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产品优势突出、下游应用广泛的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材料以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主,加快发展锂电新能源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高端产品。稀土新材料重点发展永磁、催化、发光、新型储氢及功能陶瓷新材料等下游应用产品。新型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特种高端铝合金材料。石墨烯重点发展粉体及薄膜制备、超级电容、增强聚苯乙烯泡沫(EPS)、润滑油、远红外瑶药贴膏电热膜等下游应用产品。

专栏12  广西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玉林、河池、百色、南宁、柳州、崇左、梧州、贺州、钦州、北海市。

重点布局园区

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靖西湖润高新技术产业园、中泰崇左产业园、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岑溪市工业集中区、贺州旺高工业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时代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中稀(广西)金源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国盛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亚王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亚太新材料、湖南华瑞、力博、江苏萃隆、宝胜、华艺、建滔、山东魏桥、有研稀土、中利再生、中铝稀土(江苏)、广东亚铝、当升科技、盟固利、新宙邦、杉杉股份、正海磁材、龙磁科技、横店东磁、广晟有色、德尔未来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新能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池关键性材料等。

稀土新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稀土储氢、稀土合金、稀土发光、稀土催化剂等功能性材料。

新型合金材料:铅、锌、锡、锑、镓、铟、钨、钛等高性能合金材料。

石墨烯:汽车、冶金、机械、建筑、能源用石墨烯新材料及石墨烯原料、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催化剂、石墨烯吸附材料等。

六、绿色环保

重点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环保装备、绿色环保服务,推动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广泛应用。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再生钢铁、再生铜铝铅锌、再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赤泥、碳酸钙废料、冶炼废渣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机电设备再制造。绿色环保装备重点发展节能机电设备、智能照明、固废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空气净化设备、环境监测设备、节能降耗降碳设备等产品。绿色环保服务重点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广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环境服务,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型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梧州再生资源基地和玉林、百色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支持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13  广西绿色环保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梧州、玉林、百色、南宁、柳州市。

重点布局园区

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平果工业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市柳北工业区、来宾市三江口新区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力源宝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桂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欣贸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广西桥哥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北京碧水源、启迪环境、格林美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新型高效电机、高效节能节电装备、环境监测装备等。

第三节 做实特色产业

立足产业基础及港口、矿产和林木资源等特色优势,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做实特色食品、木材加工、现代轻工纺织、茧丝绸、精品碳酸钙等特色产业,推动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全区特色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

表4  广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

名  称

重点发展方向

产值

(亿元)

特色食品

植物油加工、谷物加工及特色米粉、酿酒、肉制品、水产品、精制茶、乳制品、天然饮用水及饮料制造、果蔬加工、休闲食品。

1700

木材加工

板材、家具。

2000

现代轻工纺织

现代造纸、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工艺美术、黄金珠宝、日用消费品。

2000

茧丝绸

织绸、印染深加工。

200

精品碳酸钙

专用高端碳酸钙粉体加工、下游应用、碳酸钙装备。

320

一、特色食品

结合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植物油加工、谷物加工及特色米粉、酿酒、肉制品、水产品、精制茶、乳制品、天然饮用水及饮料制造、果蔬加工、休闲食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积极开发新型食品,支持设区市建设特色食品产业基地,打造生态特色突出、多元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植物油加工重点发展大豆油、菜籽油、山茶油加工,积极培育植物油加工产品自主品牌。谷物加工及特色米粉重点推广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经验,大力发展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玉林牛腩粉等。酿酒重点推进桂酒振兴,深挖桂酒文化,提升桂酒品牌影响力,做强做优高品质白酒。肉制品重点发展冷鲜肉、肉类。水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制品。精制茶重点开发名优茶、茶饮料及茶叶深加工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打造桂茶品牌。乳制品培育壮大水牛乳等特色制品。天然饮用水及饮料制造重点培育高端饮用矿泉水品牌,做强做优天然饮用矿泉水和山泉水。果蔬加工重点开发果蔬汁、果蔬干等精深加工产品。休闲食品重点发展烘焙、糖果、调味品等产品,打造高品质、多样化、健康化的休闲食品产业链体系。

专栏14  广西特色食品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各设区市。

重点布局园区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苍梧县工业园区、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港南区工业园区、玉林经济开发区、容县经济开发区、玉林牛腩粉产业园、田阳区综合工业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工业园区、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中泰崇左产业园、江州区经济产业园、巴马健康长寿生态食品产业园、苍梧县工业园区—六堡茶产业园、合浦工业园区月饼小镇、南丹县丹泉特色小镇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柳州沪桂食品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中粮油脂(钦州)有限公司、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中源山泉有限公司、广西巴马丽琅饮料有限公司、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湘山酒业有限公司、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埠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广西神冠胶原生物集团有限公司、鲜美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浦果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广西诚杨食品有限公司、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广西南方黑芝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天盛酒业投资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山东龙大、盼盼、达利、三只松鼠、今麦郎、天士力、北大荒、维维、味全、果缤纷、农夫果园、太极集团、冠生园、鹰唛食品、喜之郎、燕塘乳品、巨人园、向日葵、宝矿力、回力食品饮料、喜乐食品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植物油加工:食品加工专用油和功能性油脂,新兴豆类食品,茶皂素、茶粕蛋白、发酵豆粕、蛋白肽等。

肉制品:畜禽骨、血、皮、油脂等副产品高值化利用。

天然饮用水及饮料制造:高端天然饮用矿泉水和山泉水,医疗保健、美容养生、孕婴养护等功能性饮用水和包装设计、饮用水设备。

水产品: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大健康产品。

乳制品:新型乳制品。

二、木材加工

重点发展板材、家具产业,建设南宁、柳州、崇左、贵港绿色家居产业基地和钦州进口木材产业中心,打造原材料基地—人造板—高端绿色家居全产业链,构建产品丰富、附加值高的全国重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板材加工重点发展超薄型高密度纤维板、轻质纤维板、超强刨花板、新型复合材料、弯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巩固提升产品质量,做强做优人造板产业。家具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家具、定制家具、红木仿古家具、适老化康养智慧家具家居、环保健康儿童家具等产品。

专栏15  广西木材加工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南宁、柳州、崇左、贵港、钦州市。

重点布局园区

贵港市产业园区(江南园)、贵港覃塘产业园国际绿色家居产业园、广西山圩产业园、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广西桂中(鹿寨)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广西崇左·龙赞东盟国际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荔浦市工业集中区、广西浦北林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融安·广西香杉生态工业产业园、融水苗族自治县工业集中区、钦南临港工业园那丽产业园、南宁(兴宁)高端绿色家居产业园、横州市现代林木加工产业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广西生态板材家具产业园、广西百色现代林业产业园、中国广西进口木材暨高端绿色家具家居产业园、象州县工业集中区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森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志光家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威家居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欧派家居、顾家家居、美克国际、兔宝宝、居然之家、圣象集团、红星美凯龙、山东国强五金、汉高粘合剂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高端家居及配套生产。

三、现代轻工纺织

面向市场需求,加快补齐产业短板,加强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元素等有机融合,促进现代造纸、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工艺美术、黄金珠宝、日用消费品等产业高端补链、终端延链,培育区域性知名品牌,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质效优良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现代造纸产业重点发展文化纸、环保型健康型高档生活用纸、高强度的高档包装用纸和纸板、高技术含量特种纸,建设广西北部湾纸及纸制品产业基地。家用电器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空调、节能冰箱、智能厨房、智能小家电等产品,建设柳州、梧州、桂林、崇左等家用电器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印染业、服装业、羽绒业,建设贵港、玉林、梧州、来宾等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工艺美术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工艺美术精品、具有八桂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贴近生活的实用工艺品。黄金珠宝产业重点发展黄金加工、珠宝加工,建设梧州人造宝石首饰基地、贺州黄金珠宝加工基地。日用消费品产业重点发展化妆品、医美、功能性个人护理、专业健康洗涤、衣架家居、塑料金属制品,推动日用消费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

专栏16  广西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现代造纸:北海、钦州、崇左市。

家用电器:柳州、梧州、桂林、崇左市。

纺织服装:贵港、玉林、梧州、来宾市。

工艺美术:南宁、桂林、梧州、北海、钦州、玉林、贺州、百色市。

黄金珠宝:梧州、贺州市。

日用消费品:柳州、桂林、北海、梧州、玉林市。

重点布局园区

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柳江区新兴工业园、玉林陆川小家电产业园、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盈田智能制造产业园、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桂平市产业园、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港南区工业园区、广西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玉林(福绵)生态纺织服装产业园、梧州岑溪泰森新纺织产业园、博白新生态纺织产业园、灵山工业区、来宾市三江口节能环保产业园、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银海区福成产业园、梧州循环产业园区梧州(正威)国际宝玉石文化创意产业园、梧州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广西太阳纸业有限公司、玖龙纸业(北海)有限公司、广西理文造纸有限公司、斯道拉恩索(广西)浆纸有限公司、柳州津晶电器有限公司、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李宁体育(广西)有限公司、广西世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中健运动休闲服饰有限公司、桂平立泰隆针织印染有限公司、贵港龙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晨鸣纸业、美的、格力、海尔、华帝、中纺集团、蓝月亮、珀莱雅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现代造纸:高档纸制品、纸浆模塑制品、纸质妇幼卫生产品。

家用电器:芯片、传感器、电机、微控制单元(MCU)等关键零部件。

纺织服装:棉纺织、化学纤维、浆染、牛仔裤水洗、织绸、针织印染、数码印花等。

日用消费品:绿色化制备、特殊功能品种制备、医美产业等。

四、茧丝绸

以巩固茧丝原料基地、延伸丝绸产业链为主线,以打造丝绸制造大省、强省为目标,巩固“东桑西移”、“东丝西移”成果,加快“东绸西移”步伐,巩固茧丝原料基地,大力发展织绸、印染深加工,推进茧丝绸产业链延伸。集中力量发展丝绸精深加工,突破关键环节,稳步提升缫丝加工能力和品质、品种丰富度,加快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把茧丝绸业打造成为广西惠农富农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专栏17  广西茧丝绸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河池、梧州、百色市。

重点布局园区

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河池·环江工业园区、蒙山县工业集中区、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恒业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农投桂合丝绸有限公司、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丝绸之路集团广西丝绸有限公司、广西蒙山金富春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中丝成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桂华丝绸有限公司、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中丝集团、北京五和博澳药业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炼白、印染、丝绸服装、家纺、资源综合利用等。

五、精品碳酸钙

坚持合理布局、严格准入,重点发展专用高端碳酸钙粉体加工、下游应用、碳酸钙装备,建设贺州、来宾等碳酸钙产业基地,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具有全国引领力的精品碳酸钙产业集群。专用高端碳酸钙粉体加工重点发展食品用、化妆品用、医药用、高端工业专用型碳酸钙。下游应用重点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碳酸钙绿色环保涂料、钙基新型塑料建材。碳酸钙装备重点发展矿山绿色开采装备、新型碳酸钙粉体制造装备,规划建设贺州碳酸钙装备产业园。

专栏18  广西精品碳酸钙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

重点布局市

贺州、来宾市。

重点布局园区

广西贺州旺高工业区、合忻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兴宾区工业集中区碳酸钙高新材料产业园、武宣工业园区碳酸钙转型升级产业园、象州县工业集中区、广西玉林市新材料生态产业园区、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等。

内育外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重点培育壮大广西华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桂林金山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贺州市科隆粉体有限公司、广西利升石业有限公司、兴业诚钢钙业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兴业柳钢资源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重点引进欧米亚集团、益瑞石集团、三棵树、嘉宝莉、美涂士、展辰涂料、佛山塑料集团、中国联塑集团等龙头企业、配套企业。

补链延链方向

专用高端碳酸钙粉体加工:食品用、化妆品用、医药用、高端工业专用型碳酸钙。

下游应用: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功能性农用薄膜、绿色环保涂料、密封材料、高端油墨等。

碳酸钙装备:矿山绿色开采装备、新型碳酸钙粉体制造装备。

第五章  优化产业布局

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规划统筹和布局优化,深化自治区、市、县联动、园区对接、区域协同,支持设区市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3—4个主导产业,协同构建跨区域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关联水平,缩短供应链距离,形成布局科学、分工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南向为引领,以东融为重点,以北联和西合为协同,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重振柳州工业雄风,推进北钦防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的“两带两区”工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产业带

依托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以南宁、柳州、桂林为重点支撑,抢占通道产业制高点,打造工业主轴,加强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重点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密切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产业合作,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联动,加快形成陆海联动、有机衔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产业走廊。提升南宁首府地位和对外开放优势,支持南宁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工产业,打造南宁东部产业新城;充分发挥柳州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支持柳州发展汽车、智能装备制造、轻工产业、先进新材料,推动柳州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强桂林理工类院校专业支撑,支持桂林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新材料。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南宁高端装备制造城、广西智能制造城(柳州)建设,支持桂林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汽车产业集群,争取国家支持南宁发展新能源汽车,柳州布局发展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桂林布局发展客车及新能源客车;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南宁布局发展声学光学、网络通信设备等,桂林布局发展光通信微波通信、智能终端,柳州布局发展汽车电子。

专栏19  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产业带布局重点

布局市

主导产业

重点培育园区

南宁市

电子信息

千亿元园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00亿元园区:南宁江南工业园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色产业园区:南宁(兴宁)高端绿色家居产业园、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农林产品加工轻工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新型智能终端蛙跳产业集聚区。

先进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

轻工产业

柳州市

汽车

千亿元园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00亿元园区: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特色产业园区: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广西桂中(鹿寨)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柳州市柳江区粤桂智能家电集聚区。

蛙跳产业集聚区:康养机器人蛙跳产业集聚区。

智能装备制造

轻工产业

先进新材料

桂林市

电子信息

500亿元园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色产业园区:平乐县工业集中区、荔浦市工业集中区、全州县工业集中区。

蛙跳产业集聚区:智能终端蛙跳产业集聚区。

先进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先进新材料

第二节  西江沿线产业带

依托内河航运优势,发挥南宁、柳州引领带动作用,以百色、河池、崇左、来宾、贵港为重点,强化西江产业廊道建设,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新材料、特色食品、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产业,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提升大湾区腹地产业支撑能级,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产业深度合作发展格局。支持百色发展新型生态铝、木材精深加工、能源产业、绿色新材料,河池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轻工产业、生物医药和化工、电子信息,崇左发展金属新材料、糖业循环经济、高端家居、跨境电子信息,来宾发展高端碳酸钙、冶金及金属新材料、高端家具家居、化工新材料,贵港发展汽车及电动车、高端家具家居、新型建材、纺织服装。打造以特种钢(贵港)、生态铝(百色)、稀有金属材料(河池)、铝精深加工(来宾)、铜锰稀土新材料(崇左)为重点的沿江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百色、南宁、崇左建设原料林基地,壮大以南宁、柳州、崇左、贵港、钦州为重点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

专栏20  西江沿线产业带布局重点

布局市

主导产业

重点培育园区

百色市

新型生态铝

500亿元园区:平果工业区。

特色产业园区:田阳区综合工业区。

蛙跳产业集聚区:新型铝合金新材料蛙跳产业集聚区。

木材精深加工

能源产业

绿色新材料

河池市

有色金属新材料

千亿元园区: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

特色产业园区: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茧丝绸工业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有色金属合金新材料蛙跳产业集聚区。

轻工产业

生物医药和化工

电子信息

崇左市

金属新材料

特色产业园区: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广西山圩产业园、广西崇左·龙赞东盟国际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稀土新材料产业蛙跳集聚区。

糖业循环经济

高端家具家居

跨境电子信息

来宾市

高端碳酸钙

500亿元园区:来宾市工业园区。

特色产业园区:来宾市工业园区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人机交互智能设备蛙跳产业集聚区。

冶金及金属新材料

高端家具家居

化工新材料

贵港市

汽车及电动车

千亿元园区:贵港覃塘产业园。

500亿元园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特色产业园区:贵港市覃塘林业生态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广西贵港高端羽绒制品轻工园、平南县工业园纺织服装时尚新区、贵港市产业园区(江南园)现代林产业轻工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电动车及关键零部件蛙跳产业集聚区。

高端家具家居

新型建材

纺织服装

第三节  北钦防临港工业集聚区

按照北钦防一体化要求,发挥港口优势,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融合发展,主动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化工、高端金属新材料、食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统筹布局临海大工业,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加快建设连接东盟、粤港澳大湾区的桥梁和枢纽,形成连接西南、面向东盟的产业协作新格局。支持北海发展先进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轻工产业,钦州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防城港发展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粮油加工、装备制造。打造广西北部湾石化产业基地,推动北海布局发展精细化工,钦州布局发展化工新材料。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北海布局发展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计算机及外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钦州布局发展新型显示。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北海布局发展海洋探测观测装备、豪华游艇,钦州布局发展海工装备、海上风电装备,防城港布局发展船舶装配套件、绿色环保装备等。打造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北海布局发展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不锈钢新材料,钦州布局发展新能源材料,防城港布局发展金属新材料。

专栏21  广西北钦防临港工业集聚区布局重点

布局市

主导产业

重点培育园区

北海市

先进新材料

千亿元园区: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色产业园区:合浦工业园区、银海区福成产业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超高清视频显示蛙跳产业集聚区。

化工新材料

电子信息

轻工产业

钦州市

石油化工

千亿元园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

特色产业园区:灵山工业区陆屋机电产业园、浦北经济开发区林木循环经济产业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海工装备蛙跳产业集聚区。

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

新能源材料

防城港市

金属新材料

千亿元园区: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色产业园区:广西东兴江平边海开放经济轻工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医疗器械蛙跳产业集聚区。

生物医药

粮油加工

装备制造

第四节  桂东南工业东融先导区

以梧州、玉林、贺州为重点,发挥区位优势,明确精准承接产业及细分领域,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化要素衔接、平台对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产业,构建一批面向大湾区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链迈向中高端,打造新时代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支持梧州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再生资源、轻工产业,玉林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先进新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贺州发展高端碳酸钙、金属新材料、轻工产业、电子信息。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梧州布局发展新型合金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玉林布局发展新能源材料、不锈钢材料、铜基新材料,贺州布局发展稀土、钨新材料。打造轻工产业集群,推动梧州布局发展纺织服装、宝石加工,玉林布局发展纺织服装、皮革、玩具、板材家具、日用陶瓷,贺州布局发展黄金珠宝,支持梧州、玉林做大做强日用消费品产业。

专栏22  广西桂东南工业东融先导区布局重点

布局市

主导产业

重点培育园区

梧州市

新材料

千亿元园区: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500亿元园区:梧州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

特色产业园区:广西高端不锈钢制品轻工产业园、苍梧县工业园区。

蛙跳产业集聚区:资源综合利用蛙跳产业集聚区。

生物医药

再生资源

轻工产业

玉林市

先进装备制造

千亿元园区: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

特色产业园区:广西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新能源电池材料蛙跳产业集聚区。

医药食品

先进新材料

现代轻工纺织

贺州市

高端碳酸钙

500亿元园区:广西东融产业园。

特色产业园区:广西黄金珠宝文化产业园。

蛙跳产业集聚区:载人无人机蛙跳产业集聚区。

金属新材料

轻工产业

电子信息

第五节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在“两带两区”工业发展格局下,以打造工业走廊为重要抓手,以区域发展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建立跨市产业合作协调、重大事项共商共建机制,加快建设南钦工业走廊、玉北工业走廊、柳来河工业集聚区,推动产业协同合作,促进“陆海”、“江海”联动发展。加强城市间产业链分工与协作,围绕研发、生产、服务、应用等环节,采用“总部+制造”、“终端+配套”、“研发+转化”等模式,完善供应链、协作链。支持主导产业相近或具备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的设区市协同构建一批跨市产业链,精准开发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鼓励各设区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参股、并购、合作等方式进行垂直整合。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产业优势,推动与周边城市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构建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主的临港大工业产业集群。发挥千亿元园区、500亿元园区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与百亿元园区、特色园区形成互联互通、互促互动的发展格局。

专栏23  打造工业走廊和工业集聚区

南(南宁)钦(钦州)工业走廊。发挥南宁首府要素资源配置优势和钦州港通道枢纽作用,强化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与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协同,支持南宁沿交通干线(含正在规划建设的平陆运河)规划布局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支持钦州化工新材料、海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在南宁布局总部研发基地、元器件及关键零部件基地、精深加工基地,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产业带与北钦防临港工业集聚区“带区”协同,促进“江海”联动发展。

玉(玉林)北(北海)工业走廊。发挥玉林两湾联动优势和铁山港港口优势,依托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聚焦机械、汽车、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不锈钢冶炼—轧制—精深加工—应用制品全产业链,联合打造全国重要的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以日用化工、家用电器、五金水暖、建筑陶瓷、塑料制品、消费电子等为重点,积极打造玉北轻工业产业集群。推进“两广联动、两湾融合”,打造临海大工业平台和向海经济新通道。

柳(柳州)来(来宾)河(河池)工业集聚区。发挥柳州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河池资源优势、来宾内河港口优势,建立“总部研发、终端制造在柳州+原料、配套、转化在来宾、河池”产业发展模式,支持来宾发展面向汽车、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汽车电子、碳酸钙下游应用产品,支持河池发展面向汽车、智能装备制造、服装等终端产品的上游原材料产业,共建产业链基地、供应链基地,辐射带动来宾、河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产业带、西江沿线产业带“两带”协同,促进柳来河一体化发展。

第六节  统筹县域工业发展

强化县域工业统筹,将县域工业纳入自治区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和布局推进,突出县域工业特色优势,强化产业链联动协同,推动县域工业振兴发展,打造一批工业经济强县。

一、优化县域特色产业布局

实施农林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各县(市、区)重点发展1—2个特色优势产业。发挥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优势,优先发展食品制造、木材加工等特色加工业,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培育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强化产业链招商,推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支持工业经济强县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上下游产业配套、特色优势明显的县域工业园区。实施“一县一业”品牌培育,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形成“一县一业”、“一业一品”县域工业发展格局。推行“资源+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模式,支持民族自治县创建特色园区、特色小镇,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转型升级,统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打好特色牌、绿色牌、长寿牌、富硒牌,打造梧州六堡茶、柳州螺蛳粉、河池丹泉酒、横州茉莉花、荔浦木衣架、广西精制糖、广西长寿饮用水、广西壮瑶药(含罗汉果)、广西生丝、广西山茶油等品牌产品。到2025年,全区建成农产品加工集聚区300个以上。

专栏24  广西重点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布局

南宁市。横州市发展农林产业加工、新型建材,布局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宾阳县发展电子信息、建材产业,布局宾阳县黎塘工业园宾州电子信息产业园。

柳州市。柳城县发展精细化工、金属精加工产业,布局柳城县工业区六塘片区、柳城县工业区沙埔片区;鹿寨县发展木材加工,布局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桂中(鹿寨)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融安县发展香杉生态产业,布局融安·广西香杉生态工业产业园;融水苗族自治县发展竹木加工,布局融水苗族自治县工业集中区康田工业园。

桂林市。平乐县发展循环经济、智能制造,布局平乐县工业集中区;兴安县发展汽车配件、清洁能源,布局兴安县工业集中区;荔浦市发展衣架家居、生物医药,布局荔浦市工业集中区;全州县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布局全州县工业集中区。

梧州市。苍梧县发展六堡茶,布局苍梧县工业园区;岑溪市发展石材建材,布局岑溪市工业集中区;蒙山县发展茧丝绸,布局蒙山县工业集中区;藤县发展陶瓷,布局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

北海市。合浦县发展先进新材料、轻工业,布局龙港新区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合浦工业园区;铁山港区发展石油化工、先进新材料,布局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

防城港市。东兴市发展边境加工业,布局江平工业园区;防城区发展钢铁配套上下游产业、制糖业,布局茅岭工业园、九龙湖特种钢精深加工基地;上思县发展绿色氧化钙和建材、绿色家居,布局上思县工业集中区。

钦州市。灵山县发展食品加工、表面处理及配套产业,布局灵山工业区;浦北县发展木材加工、医药制造,布局浦北经济开发区;钦南区发展高端绿色家具家居、饲料加工,布局钦南金窝工业园、那丽产业园;钦北区发展精细化工医药、食品加工,布局钦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贵港市。桂平市发展船舶修造、纺织服装、高端绿色家居,布局桂平市产业园龙门陶瓷工业园、木乐服装工业区;平南县发展建材、纺织服装,布局平南县丹竹工业园区、平南县大成工业园。

玉林市。北流市发展陶瓷、服装皮革,布局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容县发展生态板材与家具制造、健康食品产业,布局容县经济开发区生态板材与家具特色产业园;陆川县发展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健康制造,布局陆川北部工业集中区;博白县发展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布局博白县工业集中区亚山林产产业园、城南产业园;兴业县发展碳酸钙、健康食品,布局葵阳新材料产业园、大平山健康食品产业园。

百色市。平果市发展铝基新材料、铜基新材料,布局平果工业区、再生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区;靖西市发展锰基新材料、边境贸易加工,布局靖西湖润高新技术产业园、靖西龙邦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产业园;田阳区发展铝基新材料、绿色建材,布局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田阳区综合工业区;田东县发展化工新材料,布局田东石化工业园。

贺州市。八步区发展金属新材料、建材产业,布局广西东融产业园;平桂区发展高端碳酸钙、轻工业,布局广西贺州旺高工业区、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

河池市。南丹县发展有色金属、特色酒产业,布局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南丹县龙马工业园区城关轻工业园区;宜州区发展丝绸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布局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

来宾市。兴宾区发展绿色碳酸钙、林业精深加工,布局兴宾区工业集中区小平阳碳酸钙产业园、兴宾区工业集中区蒙村碳酸钙产业园、来宾市工业园区凤凰工业园、来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广西来宾东融生态木材产业园;武宣县发展碳酸钙,布局武宣工业园区黔江工业园、武宣工业园区朗村工业园;象州县发展绿色高端碳酸钙、林木加工产业,布局象州县工业集中区和来宾市三江口桂中森林工业城。

崇左市。扶绥县发展铜新材料及循环经济、糖及食品加工,布局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扶绥片区;凭祥市发展纺织服装、跨境电子信息、边贸加工,布局凭祥综合保税区、边境出口加工产业园、夏石友谊关工业园区;江州区发展糖及食品加工、新型水泥。

二、培育工业经济强县

制定培育壮大工业经济强县政策措施,建立工业经济强县动态评价机制,对发展成效突出的工业经济强县给予财政资金、生产要素等支持。按照抓龙头、强配套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承接一批重大项目,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经济强县。支持扶绥、平果、横州、桂平、北流、合浦、博白、宾阳、鹿寨、藤县等县(市)创建西部工业强县,争创全国工业百强县。引导有条件的县域探索新模式,打造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强县。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强化产镇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产业“特而精”、功能“聚而合”的特色小镇。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托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特色小镇,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县域特色工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能力。

专栏25  广西重点培育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小镇

工业经济强县。500亿元工业经济强县:重点培育扶绥、平果、横州、桂平、北流、合浦、博白、宾阳、鹿寨、藤县等县(市)。300亿元工业经济强县:重点培育平南、陆川、岑溪、浦北、灵山、兴业、永福、田阳、田东、德保、靖西、南丹、象州、武宣、容县、宜州等县(市、区)。100亿元工业经济强县:重点培育全州、兴安、荔浦、上思、融安、钟山、灵川、东兴、田林、永福、平乐、富川、天峨、大新、龙州、宁明、环江、隆安等县(市)。

特色小镇。重点建设柳州螺蛳粉特色小镇、柳州市柳东新区汽车特色小镇、永福县罗汉果特色小镇、荔浦市衣架特色小镇、全州县粉业特色小镇、苍梧县六堡茶特色小镇、蒙山县丝艺特色小镇、合浦月饼特色小镇、灵山县机电产业特色小镇、钦州钦南区坭兴陶特色小镇、贵港电动车特色小镇、桂平市运动服智造特色小镇、玉州区中医药特色小镇、玉林玉东新区南药特色小镇、北流市陶瓷特色小镇、平南县节庆装饰品特色小镇、玉林福绵区牛仔特色小镇、平果市工业特色小镇、河池市宜州区天丝特色小镇、南丹县丹泉特色小镇、象州县轻工业特色小镇、扶绥县木艺特色小镇。

第六章  培育壮大优质骨干企业

聚焦“补短板、强基础、扬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百家龙头企业、百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百家单项冠军企业“三百”培育工程,加快引入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繁荣发展,引领带动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打造领航企业新方阵

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通过招大引强、培育扶持、战略重组等方式打造领航企业新方阵。重点打造柳钢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千亿元级企业,重点培育玉柴集团、柳工集团、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等500亿元级企业,重点提升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广西三创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百亿元级企业竞争力,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领军企业。聚焦“三大三新”,加强与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对接,引进一批世界领先、国内一流、行业顶尖的央企、湾企、民企。支持领航企业增资扩产提质增效,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稳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到2025年,全区力争培育千亿元级企业、500亿元级企业、百亿元级企业分别达到5家、10家、30家。

专栏26  广西重点培育千亿元级、500亿元级、百亿元级企业

千亿元级企业:重点培育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柳钢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时代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

500亿元级企业:重点培育玉柴集团、柳工集团、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广西泽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等10家企业。

百亿元级企业:重点培育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恒逸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玖龙纸业(北海)有限公司、广西太阳纸业有限公司、广西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丹县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吉利百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广西三创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

第二节  壮大骨干企业新实力

按照各行业遴选2—3家、各设区市遴选3—5家、各县(市、区)遴选1—2家重点企业的原则,培育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生态主导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支持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企业和超过10亿元的高成长性企业成为骨干企业,支持“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加快发展,形成一批“链主”、生态主导型骨干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围绕主业多元化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要素并购重组,实现快速裂变扩张。力争全区每年新增自治区级“单项冠军”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

第三节  推动企业融通新发展

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链本地化协作配套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专项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互通衔接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分类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强化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配套融合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加快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第四节  提质创品实现新跨越

深入实施质量强桂、品牌强桂战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实施系统化质量管理,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树立一批质量标杆,鼓励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和自治区主席质量奖,推动“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互认。积极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检测认证中心,支持优势品牌提质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名优品牌、知名企业,开展“老字号”品牌企业振兴行动。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鼓励企业持自主商标品牌出口产品,针对性开展商标品牌海外布局,推动中国—东盟知名品牌互认。

第七章  突出创新引领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明确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升级方向,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全面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一节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产业瓶颈、短板问题,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部署实施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创新资源打好汽车、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制定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清单,建立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探索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结题”的协同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实施“科技搭桥行动”,推进工业企业与院士团队研发合作,加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技术,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支持行业协会参与策划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

专栏27  广西重点产业基础技术突破方向

汽车。远程诊断服务、可视化在线支持及边缘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产品追溯等智能制造技术和车身轻量化技术、高效率高性价比混合动力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电机电池电控研发技术、汽油发动机节油技术、发动机增压技术、被动安全保护技术等。

机械。工程机械AI(人工智能)技术、半自动引导智能作业技术、低噪声工程机械传动系统技术、柴油发动机燃烧效率及排放技术、甘蔗种植收获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发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声学光学、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等产品关键核心技术。

冶金。免加热直接轧制方坯技术、多金属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工序功能耦合匹配及各区段智能化调控技术、基于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技术、节能减排技术。

有色金属。交通用高性能铝合金宽幅薄板制造与应用技术、赤泥资源化利用与土壤重构技术、多金属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精铝电解制备技术、特色金属资源高效提取分离技术,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先进功能材料研究、绿色化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基础研究。

石化化工。排放气净化及提纯与利用技术、先进复合离子交换膜技术、高有机物废盐综合利用技术、高毒原料替代技术、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循环技术。

建材。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技术,新型绿色低碳产品研发,协同处置固废危废技术。

食品工业。食品生物工程绿色制造工艺、绿色低碳循环技术、食品非热杀菌技术等。

生物医药。制药装备智能化和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大品种和新品种产品开发及应用,化学药物新药创制关键共性技术、高质量口服制剂生产技术、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生产技术等。

木材加工。绿色环保生产技术、无醛胶水生产技术、高质量烘干技术。

第二节  加强新产品创新开发

聚焦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特色产业,组织开展自治区级新产品认定工作,定期公布重点新产品,推进产品由低端向高端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围绕满足生活消费升级、生产智能制造,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木材加工、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等行业开展产品设计创新,培育一批“技术领先、性能优良、品质卓越”的工业精品,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加强新产品研发服务与指导,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新产品研发及应用,打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以补链强链延链为导向,积极开展产品链创新链精准对接,布局一批新产品研发项目。加强新产品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广西工业精品宣传活动,重点支持处于市场培育期的新产品推广应用。

专栏28  广西重点产业新产品研发方向

汽车。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

机械。发展新能源工程机械、智能遥控装载机、无人驾驶装载机等工程机械新产品,非道路国四排放(T4)柴油发动机、船电发动机、集成发电式发动机动力系统、智能化发动机等发动机新产品,智能用电终端设备及智能输变电系统、智能配电系统、智能计量系统、智能节能电气系统及设备等智能电网新产品,适合航空、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的仪器仪表新产品。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真无线蓝牙耳机、智能影音系统、数字视听设备产品及声学解决方案、电声核心零部件等声学光学电子元器件新产品,4K/8K超高清视频显示、液晶触显、光电集成器件等新型显示产品,智能可穿戴设备、平板、信息安全终端设备、运动相机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三网融合智能电视、电子白板、视讯系统设备等网络通信设备新产品,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智能感知设备、人工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产品,工业应用软件、城市综合管理软件、物联网应用系统、混合架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小语种软件等产品。

冶金。发展应用于汽车、船舶、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不锈钢新产品。

有色金属。发展铝制车身、铝轮毂、船舶合金成套设备、高端电子产品外观件用铝合金板材及部件、中高压电子铝箔、精密铸锻件、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等新产品,应用于电线电缆、电器设备、电机马达、电子通讯等领域的新产品,超高硬度高韧性硬质合金、高端带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工模具、锑系复合阻燃材料、高品质锡基合金焊分等稀有金属新产品。

石化化工。发展车用涂料和功能涂料、绿色交通运输涂料、环保型水处理剂、安全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绿色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建材。发展特种玻璃、技术玻璃、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水泥基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隔热隔音材料、轻质建筑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智能化运输系统、智能管家系统等装配式建筑智能化产品。

生物医药。发展心脑血管系统、跌打损伤、妇科儿科、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类用药、中药提取物等中药民族药新产品,化学仿制药、医学影像、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移动医疗、基因测序、分子诊断等生命健康产品,智能护理机器人、健康陪护机器人、自助式健康检测机器人、智能养老监护机器人、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等智能康养产品。

木材加工。发展适老化康养智慧家具家居、环保健康儿童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

第三节  打造技术服务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关键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用足用好RCEP规则,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广西设立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总部和研发中心、检测中心,高水平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引进第三方机构,支持以企业为盟主组建一批面向行业发展的创新联盟;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关键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和区内外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产业链创新联盟。以园区为主体创建一批服务平台和孵化器。整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创建一批高水平、公益性、专业性的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持“互联网+”创新创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

专栏29  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

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和实施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国内大院大所、知名企业在广西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争取1—2家国家重大科研院所在广西设立分支机构。

服务平台。加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广西工业创新发展中心、广西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广西汽车与机械工程院、广西工业质量检测院。支持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市创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南宁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广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广西5G产业联盟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众创空间。推动“家居互联”众创空间、南宁创客城、智汇空间、中电北海产业园众创空间、广西机器人众创空间、柳州高新互联网众创空间、民族医药众创空间等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

孵化平台。加强广西榕华科技企业孵化器、梧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广西申能达科技企业孵化器、柳州天步科技企业孵化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贵港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来宾市绿源科技企业孵化器、百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第八章  扩大开放合作

立足独特区位优势,高水平扩大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 RCEP 其他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构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第一节  构建紧密协作、协同发展的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抢抓国家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等重大机遇,建立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结对合作机制,推动相关省份在广西建立代工产业基地,构建形成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协作、协同发展的“8+5”产业链,实现既“承接”又“融入”。通过抓龙头、带配套,高效承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汽车、现代轻工纺织、高清视频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装备制造8大产业链,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端金属新材料、建材、碳酸钙、林板材、果蔬加工等5大产业链加快发展,深度开拓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强化供应链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产品供应能力。

专栏30  广西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产业

重点承接市

重点对接地区

承接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

南宁、北海、桂林市。

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

智能家电

柳州、桂林、崇左市。

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

汽车

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钦州市。

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市、安徽省、重庆市。

承接产业

现代轻工纺织

各设区市。

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

高清视频显示

北海、钦州、柳州市。

粤港澳大湾区和浙江、安徽、四川省。

高端装备制造

南宁、柳州、玉林、桂林、北海市。

上海市和江苏、湖南省。

智能机器人

南宁、柳州、桂林市。

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市、江苏省。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装备制造

南宁、桂林、梧州、玉林、防城港市。

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市、江苏省。

融入产业

高端金属新材料

防城港、百色、河池、梧州、玉林、崇左、北海市。

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

建材

梧州、北海市。

粤港澳大湾区。

碳酸钙

贺州、来宾市。

粤港澳大湾区。

林板材

崇左、贵港、柳州市。

粤港澳大湾区。

果蔬加工

各设区市。

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

第二节  构建互联互通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与东盟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双向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长期合作机制,着力提升产业“双循环”能力,拓展发展空间。主动对接东盟国家市场,全面提升中马“两国双园”、中越“两国两园”、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产业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高端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4大优势产业链,辅助发展机械装备、特色食品、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特色产业链,构建形成“4+N”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专栏31  广西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及合作方向

产业

布局国家

建设基地及合作方向

4大重点产业

汽车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

支持整车龙头企业在海外建设组装工厂及配套零部件企业,轮胎生产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设天然橡胶加工基地。

电子信息

东盟各国。

声学光学:加强与越南工厂企业合作;

新型显示:巩固拓展海外市场。

高端金属新材料

新材料: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

不锈钢材料: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新材料: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国家建立海外冶炼基地;

高端不锈钢材料: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红土镍矿资源丰富国家建设矿产初级加工基地。

支持龙头企业在国外建立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保供基地。

化工新材料

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缅甸。

建立石油炼化基地。

若干特色产业

机械装备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

支持工程机械、内燃机、电线电缆、农业机械在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装备产业基地、零部件供应链产业园区、海外仓储基地。

特色食品

东盟各国。

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生物医药

东盟各国、非洲及印度。

与东盟国家共建中药材上下游供应链,积极与印度、非洲等加强化学药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纺织服装

越南、柬埔寨。

建设初加工产品供应链基地。

智能家电

东盟各国。

建设面向东盟家电市场的技术研发中心、仓储物流基地、售后服务中心。

第三节  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基地

用足用好RCEP原产地积累和关税减让规则,以及东盟国家制造低成本优势,积极谋划与东盟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构筑互联共赢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关键产业链,建设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平台,及时掌握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外迁情况,争取外迁企业在广西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生产环节和高价值环节,加快打造一批元器件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出口制造基地,建设一批海外原材料保供基地、初级加工基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境内外布局,推动东盟特色产业与广西乃至全国优势产业有机对接,建设面向全球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供应链服务平台。

专栏32  广西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基地建设重点

元器件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支持汽车、机械等产业龙头企业采用收购、租赁、兼并等方式,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建设散件组装工厂、零部件生产基地。

精深加工基地。支持高端金属新材料、石化化工等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东盟国家原料采购优势、消费市场优势,采用收购、投资等方式,在文莱、泰国等东盟国家建设冶炼基地,在区内发展下游产业;结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东盟国家原材料,依托国内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备的制造体系,吸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智能家电、不锈钢加工制品等企业在广西布局发展,打造面向东盟的精深加工制造基地。

出口制造基地。鼓励企业采用联合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组建产业链联盟等方式,在东盟国家成立合资公司、独资公司、总代公司,建设汽车、机械、纺织服装等出口制造基地。

海外原材料保供基地。加强与东盟、南美、非洲国家原材料开发合作,支持企业以收购、投资等方式建设铁矿、铜矿、铝矿、原油、大豆等原材料保供基地。

初级加工基地。支持有色金属、冶金、石化化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境外合作,在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布局初级加工基地。

第四节  打造跨境产业合作工业园区

支持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相关主体通过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等方式与广西打造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新模式,建设一批产业共建型、产业配套型、功能共建型、资源开发型、飞地经济型、临港型产业合作示范区。积极谋划与东盟产业链互联互通,创建中国—东盟跨境产业合作试验区,争取国家支持在东兴、凭祥市建设国家级跨境产业合作试验区,打造“东西合作+内外合作”的重要制造基地。创新东兴、凭祥、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体制机制,完善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功能,壮大边贸商品落地加工特色产业,加快边境贸易转型升级。依托东盟国家产能成本优势与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配套完备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产业链垂直分工协作,打造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优化“两国双园”模式,创建一批“两国多园”、“多国多园”产业园区,共建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推进汽车、机械、制糖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东盟国家布局,建立境外园区。

专栏33  广西跨境产业合作工业园区发展方向

创建中国—东盟跨境产业合作试验区。研究制定中国—东盟跨境产业合作试验区东兴片区、凭祥片区实施方案,依托东兴、凭祥全国中药材进口口岸优势,支持东兴片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制造、中医药加工产业,凭祥片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子信息、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建立与国内主要行业商会协会对口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加大产业导入力度,吸引电子信息、农产品精深加工、日用消费品等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工制造基地,构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创建一批“两国多园”、“多国多园”产业园区。加快打造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复制推广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模式,积极推进建立以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探索形成“一个产业园区对接一个东盟国家产业链”合作新机制。创新境外合作园区共建模式,与东盟国家探索建立共同投资、共同运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运营机制。

第五节  提升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带动力

高水平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高端制造、跨境合作等领域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吸引更多头部企业落户广西,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内联外合、承上接下的区域性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建成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标准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提升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内地与港澳关系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先行先试示范基地、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能级。

第九章  践行绿色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工业发展整体布局,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一节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一、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加快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火力发电、建材、石化化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和改造升级。采用更新高效节能设备、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国内同业标杆,应用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支持存量项目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对新建项目要按照标杆水平进行设计和建设。推进汽轮机通流改造、发电厂灵活性改造、水泥窑炉热工效率提升、烧结余热发电、低温低电压铝电解、电机及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6%。

专栏34  广西重点行业节能技改方向

冶金。以钢材和锰硅合金生产为重点,推广高炉鼓风能量回收、低品位余热利用、纳米涂层上升管换热、纳米微孔绝热保温、永磁涡流柔性传动等节能技术,开展锰硅合金矿热炉全封闭/余热综合利用。

有色金属。实施电解铝槽及氧化铝生产线大型化、铝冶炼余热回收利用、富氧强化熔池熔炼铅锑等节能技术改造。

电力工业。推动火力发电机组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改造,推广热电联产、低品位烟气余热回收、空气预热器接触式密封、冷却塔水蒸汽深度回收、永磁电动机、永磁调速等节能技术。

建材。推广应用新一代高温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现有窑炉节能改造,推广富氧燃烧技术、辊压机粉磨系统、水泥窑预热预分解、筒体辐射热回收、陶瓷原料干法制粉等。

石化化工。石油加工:实施减油增化,推广新型反应器和加热炉、高效精馏和气固分离装备、高效大型水煤浆气化等先进技术。化肥和农药:推广低压氨合成、氮肥生产废水超低排放等技术和农药及其中间体清洁生产工艺。无机盐和硫酸:开展废硫酸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精细化工:应用无磷可降解缓蚀阻垢剂等环保型水处理剂、安全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

造纸。推广高效双盘磨浆节能技术、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高效强化传热技术、余热回收技术、冷喷放间歇蒸煮技术、预热机械浆热能回收技术、中浓纸浆造纸技术、造纸机高效脱水技术和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等。

二、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积极利用先进技术,进一步降低火电企业发电煤耗,大力推动燃煤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严格规范自备电厂运行管理,严禁违规新建燃煤自备机组。在工业园区及热负荷集中地区有序建设和改造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推进工业领域天然气替代和电能替代。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热、电负荷相对集中的工业聚集区有序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探索“光伏+标准厂房”模式。在屋顶资源丰富、电力消纳能力较好的县域,积极组织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试点工作。

第二节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

健全完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广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加快园区生态化、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和系统集成供应商,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诊断、资源综合利用咨询等服务。到2025年,全区创建绿色工厂60个以上、绿色园区20个以上,开发绿色产品30种以上。

专栏35  广西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绿色工厂。参照《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 36132—2018),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创建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工厂。

绿色园区。对标对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园区评价要求》,优先推荐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申报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促进园区生态化改造。

绿色供应链。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产业链,选择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作,建立绿色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构建涵盖采购、生产、营销、使用、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

绿色产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轻工、医药、纺织、建材等行业,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开展绿色产品设计创建工作,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绿色产品。

第三节  培育壮大绿色产业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新兴产业规模,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产业链,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集群,支持河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大力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机电、工程机械、办公设备等方面的再制造产业。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赤泥路基化及建材化应用、碳酸钙废料资源化利用,建设再生钢加工基地,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聚焦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等领域,推进钢铁、印染、造纸、化工、制革等行业水资源高效化改造,推广应用中低品位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数据中心高效制冷和高盐废水、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及回用等绿色装备。

第十章  深化六大改革

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健全工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钢铁、汽车等行业国有企业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混改等方式做大做强做优。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搭建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合作平台。支持国有企业采用投资入股、并购重组、控股等多种方式,对具备可持续发展预期、投资回报率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稳妥推进国企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引入各类基金,通过参与企业改制上市、重组整合、项目投资等方式,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第二节  深化园区体制改革

深化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分离,依照法定程序赋予园区相应自治区级和市级管理权限。创新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开展园区企业化、市场化建设运营改革试点,全面推行“管委会+专业投资运营公司”模式。建立收益回报和风险分担机制,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可持续运营模式,培育专业市场运营主体。支持园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相应职责和权限授权园区管委会依法审批投资项目行政许可、项目建设审查、区域环评等事项。优化环评制度,开展园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符合园区规划环评条件的单个项目可不单独开展环评。开展自治区级园区“亩产论英雄”考核评价,依据考评结果实行奖惩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对评为先进的园区,优先在调区扩区、建设用地、资金扶持、招商推介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节  深化工业用地改革

严格落实工业用地占比考核,加大重点项目用地供给保障和自治区核销保障;每年设区市和工业增加值排名前35位的县(市、区)出让土地总量中,新增工业用地指标占比不低于30%;自治区级及以上开发区、高新区等园区的存量工业用地总量不下降。探索建立园区管委会土地收储制度,按下一年度项目新增用地的30%制定土地收储计划。适当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配套设施用地面积比例。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各类园区采取直接授权(或委托)方式对红线范围内的用地审批开展改革试点。

第四节  深化投融资改革

多渠道筹措工业发展建设资金,组建市场化、企业化运营管理的工业投融资平台。改革工业直接股权投资资金和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管理方式,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新兴产业直接股权投资;拓宽基金合作范围和社会资本参与渠道。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为传统企业改造、绿色产业发展加大信贷发放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排污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和环境权益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等融资业务,支持南宁、柳州、桂林、贺州创建广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第五节  深化审批服务改革

实施产业准入“一业一证”改革和新兴产业市场准入包容审慎监管。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承诺告知制。加快工业项目开竣工手续办理,允许工业招商项目按要求提前办理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等手续。鼓励设区市将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建设纳入土地一级整理建设内容,实行工业用地“净地”出让。加强工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衔接,推动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审批合并办理。

第六节  深化电力体制机制改革

持续推进经营性用户用电计划全面放开,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统筹协调的电力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完善电力价格机制,持续推进输配电价与上网电价改革,平稳实施销售电价改革,推行峰谷分时电价,健全完善分时电价机制;落实“两高”行业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加强与产业和环保政策协同。完善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机制,健全储能支持政策。理顺电网供电管理体制,推进地方电网与主电网融合发展。优化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开电力行业竞争性业务,推动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和增量配电试点项目落地。

第十一章  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

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以智赋能、以数提效,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助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发展高端智能数字化产品,全方位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第一节  加快数字产业创新驱动

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培育发展新计算产业,形成一批原创性 5G 技术或应用成果,以数据核心要素驱动数字产业新模式发展。培育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培育壮大北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数字创意等数字产业,提升5G、核心电子元器件等智能终端制造业水平。打造南宁、柳州、桂林、北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小语种搜索引擎建设,发展基于网络实时翻译、语言包开发等技术的各类小语种软件和服务。支持南宁、桂林、北海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创建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广投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桂林华为科技城等数字经济产业园。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广电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第二节  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

建立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项目库,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实施互联网网络优化提升计划,增设至其他省市方向的直联电路,扩容已有方向的出口宽带。规划建设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管理,推动平台数据与服务互联互通,创建一批具有特定行业属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广西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广西工业互联网梦工厂)建设和运营。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支持设区市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双千兆+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产业园、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

专栏36  广西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完成内网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改造,实现端到端全面支持IPv6应用。加快5G网络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电信企业、广电企业合作,利用5G改造内网。加快完善重点产业园区千兆光纤网络,实现万兆进园区、千兆进工厂、千兆到桌面。推动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入应用,打造融合物联网体系。立足中国—东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广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柳州),建设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场景。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柳州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贺州“金石银钙网”,支持汽车、机械、钢铁、精品碳酸钙等优势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力争形成5个具备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3—5个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成10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培育发展50家技术和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打造50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

第三节  构建智能制造体系

鼓励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传统优势产业企业研究、制定(修订)国家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标准、智慧供应链标准、智能服务标准、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工业网络标准,加快形成一批体现广西技术优势和产业特色、有利于智能制造新模式广泛应用的先进标准。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对标工作,探索创建智能制造标准化创新示范基地。开展国家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标准贯标工作,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培育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新型能力。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搭建智能制造标准化试验验证平台,开展全过程试验验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专栏37  广西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基础共性标准。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所列,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制定(修订)通用标准、安全标准、可靠性标准、检测标准、评价标准、人员能力标准。

关键技术标准。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所列,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制定(修订)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标准、智慧供应链标准、智能服务标准、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工业网络标准。

行业应用标准。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所列,在建材、石化化工、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标准,推动制造全过程智能化发展。

第四节  发展高端智能数字化产品

发挥南宁、柳州、桂林智能制造引领作用,围绕汽车、机械、冶金、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研制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仓储与物流、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成套装备。聚焦生产生活对智能硬件的多元化高端消费需求,着力增强智能制造新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提升智能穿戴、智能电网、智能车载、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家庭和工业级智能产品的有效供给。鼓励企业开展产品智能化改造、新型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培育服务业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农业机械,大力发展智能汽车和无人机、无人高性能船舶等智能运载工具。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卡脖子”技术。

专栏38  广西智能数字化产品发展方向

新型智能产品。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智能无人系统、VR、AR等智能消费类产品,健康监测仪器、远程医疗、数字化医疗、医疗健康、康复治疗等智能化诊疗设备,智能护理机器人、健康陪护机器人、自助式健康检测机器人、智能养老监护机器人、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等康养机器人,智能车载雷达、智能后视镜、智能记录仪、智能车载导航、智能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智能驾驶座舱信息系统、智能驾驶元器件、智能网联模块等智能网联汽车设备,激光加工装备、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可视化柔性装配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在线检测系统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物流成套设备、增材制造装备、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检测诊断装备等高端智能成套装备,光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汽车压力传感器、激光雷达、气体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智能传感器。

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与软件。突破新型传感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功能安全技术、识别技术、高端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精密传感及测量、智能加工等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设计、工艺、试验、检测等一批关键共性环节,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模块化设计工具、计算机辅助类软件(CAX)、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仿真软件,高安全高可靠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挖掘分析平台等工业大数据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仓库管理系统(WM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等企业业务管理软件。

第五节 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化管理。推动运营数字化管理,支持企业对零件、设备、产线等进行可视化管理,推动企业信息化系统普及应用,鼓励企业基于数据开展生产经营流程优化重构。推动组织数字化管理,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推广应用工作,推动大中型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

网络化协同。发展协同研发设计,引导电子、机械、轻纺等行业企业,开展基于模型的设计(MBD)、集成产品研发流程(IPD),探索网络协同设计、众包研发设计应用。推进协同生产,引导工程机械、海工装备等行业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网络化协同的制造体系。鼓励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基于平台,推进供应链精准协同。

个性化定制。推进个性化设计,鼓励服装、电子、家居等传统行业企业跨界发展,根据不同人群和应用场景,研发个性化定制产品。推进定制化生产,鼓励汽车、工程机械等企业发展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化与柔性化制造系统,增强柔性制造能力。推进柔性供应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客户需求分析,优化供应链战略和网络,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

服务化延伸。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搭建产品互联网网络与服务平台,开展设备预测性维护、能效优化、衍生服务等智能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制造资源、创新资源共享,发展共享制造。发展共享汽车、车联网等专业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产品研发、制造、物流、平台等,从制造商向产品服务提供商、从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转型。

制造业双创。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支持制造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多方联合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基础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多种创新载体。鼓励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创新创业团队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突破。加大对重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核心关键技术应用支持力度。

工业电子商务。推广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全业务流程电子商务。鼓励重点产业开展商品网上交易。引导中小企业探索“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等方式,建立与产业特色相适应的工业品网络零售和分销体系。

第六节  打造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

推动产业链向产业网络重构,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不断提高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聚焦供应链、园区、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要,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制定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标准,通过数据贯通,构建透明的数字化供应链,打造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管理“驾驶舱”,基于区块链实现产业链跟踪,基于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决策、风险感知。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制定园区智能化转型路线图,推进园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升级,加快5G网络建设,提供低时延、高宽带、广覆盖、可定制的网络环境,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智慧园区。培育智能制造典型示范行业,引导有条件的行业采用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共享工厂、未来工厂。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推动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新型网络技术在企业试验和试点应用,加快企业全链条智能化改造,提升中小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

第十二章  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全面对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对标对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大标志性工程,突出关键节点发力,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化试点示范、基础再造、扩群强链、优化升级、倍增发展、梯度培育、数字转型、招商引资,增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第一节  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

紧抓国家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健全完善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强链补链、加快动能转换、推广智能制造、促进绿色发展,研究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评价标准,培育建设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市、县(市、区)、园区,全力支持柳州市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建自治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市,支持工业经济强县创建自治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市、区),支持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园区。

专栏39  广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市。支持柳州市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建自治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市。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市、区)。实施“一县一链”,引导工业经济强县加强优势产业链打造,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市、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园区。推进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试验,重点支持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等创建自治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园区。

第二节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立足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发展实际、发展需求,积极承接一批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推进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需求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纳入国家总体布局。提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五基”能力,优化先进材料、关键零部件以及整机生产制造工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实施重点产品及工艺示范推广“一条龙”应用计划,发布工业强基重点任务和关键技术攻关专项目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推动一批“五基”技术和产品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用好用足支持政策,推动“五基”成果示范应用,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认定和应用推广。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在重点产业领域争创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基础性、关键性领域,建设未来技术学院。

专栏40  广西重点产业基础工程

关键基础材料。发展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材、交通用高性能铝合金宽幅薄板、高性能合金材料、全氟磺酸羧酸树脂复合离子交换膜、先进无机非金属等材料。

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重点发展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专用型零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先进传感器元件、关键射频器件、高可靠机电元件、高压大电流功率器件等电子元器件。

先进基础工艺。重点发展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增材制造、高效及复合加工、免加热直接轧制方坯、多金属固废综合利用、赤泥资源化利用与土壤重构、排放气净化及提纯与利用、高有机物废盐综合利用、高毒原料替代技术、食品生物工程绿色制造工艺、特色金属资源高效提取分离、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高效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基础工艺。

产业技术基础。突破汽车智能制造技术、电机电池电控研发技术、汽油发动机节油技术、发动机增压技术、工程机械AI技术、半自动引导智能作业技术、低噪声工程机械传动系统技术、柴油发动机燃烧效率及排放技术、超高清视频技术、液晶触显技术、北斗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食品非热杀菌技术、高质量口服制剂生产技术、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生产技术等。

工业基础软件。提升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工业基础软件性能功能,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

第三节  实施扩群强链建设工程

完善“一个产业集群、一名自治区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推进方案”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强的现代产业集群。推动设区市功能定位与集群发展协同匹配,支持设区市间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强化产业链分工协作、紧密合作,推动跨区域资源集聚和整合,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标对表,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行业协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面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新型专业化服务商。突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便捷的外协与定制加工供应链体系,做优做强重点支柱产业链。聚焦重点领域,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面向市场需求,加快补齐产业短板,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质效优良的轻工产业链。

专栏41  广西扩群强链建设工程

优化集群布局。立足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和区域协调,结合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原则上一个产业集群在3—4个设区市重点布局。石化化工产业相对集中在钦州、北海、百色、崇左市。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在南宁、北海、桂林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相对集中在柳州、玉林、桂林、南宁市。汽车产业相对集中在柳州、南宁、桂林、玉林、钦州、贵港市。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冶金新材料相对集中在柳州、防城港、梧州、玉林、贵港、北海、贺州市,不锈钢新材料相对集中在防城港、梧州、北海、玉林市,铜新材料相对集中在玉林、防城港、崇左、梧州、百色市,铝新材料相对集中在南宁、百色、来宾、柳州、防城港、贺州市。先进新材料产业相对集中在玉林、河池、百色、崇左、钦州市。精品碳酸钙产业相对集中在贺州、来宾市。木材加工产业相对集中在南宁、柳州、崇左、贵港、钦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相对集中在桂林、南宁、梧州、玉林、防城港市。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现代造纸相对集中在北海、钦州、崇左市,家用电器相对集中在柳州、梧州、桂林、崇左市,纺织服装相对集中在贵港、玉林、梧州、来宾市,黄金珠宝相对集中在梧州、贺州市,日用消费品相对集中在柳州、桂林、北海、梧州、玉林市。

培育2个万亿元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为主,汽车产业打造品牌国内一流、产品体系完善、零部件配套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面向东盟的南方汽车出口制造基地。重点打造升级版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南宁新能源汽车产业城,推动贵港汽车品牌升级,壮大桂林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集群。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打造特色产品优势突出、配套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南宁高端装备制造城、广西智能制造城(柳州)、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建设,支持桂林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为主,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打造原料保障可靠、精深加工突出、优势产品丰富、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防城港为核心的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以减油增化、精深加工为方向,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等产业,重点建设以钦州、北海为主的广西北部湾石化基地,支持百色发展精细化工。

培育一批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将木材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轻工纺织等产业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第四节  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工程

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企技改”,推动企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改造,推动企业聚焦产业链缺失和后续环节开展技术改造,引导协作企业、配套企业加快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实施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创建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开展需求驱动、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等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大力发展“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发展设备预测性维护、装备能效优化、产品衍生服务等服务型制造。

专栏42  广西产业优化升级工程

千企技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线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汽油发动机节油、增压改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换人、引进AI及变频节能技术进行设备生产线自动化生产及节能改造。机械:传统机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改造,普通船舶纯电动和天然气改造,传统工程机械新能源、智能化改造,发动机大型化、新能源化改造等。冶金:推进短流程炼钢,焦化、烧结球团及炼铁、炼钢、轧钢等全流程改造,推动钢铁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有色金属:推广应用超低排放技术、氧化铝企业赤泥减排技术、贵金属及稀有金属固废回收利用技术、氧气底吹及侧吹连续炼铜技术、闪速炉短流程一步炼铜技术、连续熔炼精炼技术等节能环保技术,推动电解铝、铝用碳素等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石化化工:智能工厂、数字化生产环境改造,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循环、能量系统集成化改造,油品、石化产品结构改造。建材:玻璃生产两化融合改造,碳酸钙关键生产环节、废渣利用、节能环保改造,非金属尾矿综合利用改造。食品工业:粮食和果蔬加工设备、生产环境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检(监)测能力改造,制糖产业推进食糖包装多样化和轻量化改造,酿酒行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生物医药:名优中药民族药产品的二次开发改造,中药民族药新工艺及新剂型改造,化学仿制药品种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造纸和木材加工:造纸和木材加工生产线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造纸低排放技术改造,木材加工节能、节材、环保技术改造。

高端制造。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扩能技改项目,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水平高、单位产品能耗低的先进产能,支持企业实施装备改善、工艺改进、产品改造。每年推进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以上,新增投资1000亿元以上。

智能制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成智能工厂24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150家以上,建成工业互联网公共基础性平台3个以上,打造形成有示范推广作用的标识解析应用案例5个以上,每年推进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200项以上。

服务型制造。建设南宁、崇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跨境电商承接订单、加工贸易原始设计制造和自有品牌经营等定制生产新业态。形成50个左右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在100家以上企业实现复制推广,每年推进服务型制造项目100项以上。

第五节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

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引导国内外资本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建设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前布局一批生物工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关键企业和项目,推动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壮大向海新兴产业,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海洋产业联盟,构建粤桂琼与东盟海洋合作圈。探索构建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鼓励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项目的中长期融资投入,加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支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形成一批共享、共创、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第六节  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加快“小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做强做精主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高、竞争力强、在细分行业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力引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努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打造新经济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专栏43  广西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广西美斯达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广西南宝特电气制造有限公司、广西力源宝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白云山盈康药业有限公司、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酸王泵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耐世特汽车系统(柳州)有限公司、柳州市通顺汽车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建工轨道装配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柳州莫森泰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柳州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柳州易舟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柳州市双铠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圣美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桂林中昊力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桂林星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实力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力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机床电器有限公司、桂林聚联科技有限公司、桂林五环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锋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广西桂华丝绸有限公司、广西青龙化学建材有限公司、广西华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曼彻彼斯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等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第七节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平台引领作用,加快布局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大产业数字化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的全面融合,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服务定制化及全流程集成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的嵌入式应用,提高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实施一批两化融合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推进面向企业、区域和行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专栏44  广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组织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重点提升融合管理、数据贯通、软件开发、智能应用和安全防护等新型能力,引导企业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

5G。建设覆盖高铁沿线及交通枢纽等场所的5G网络,建成一批面向汽车、钢铁、机械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5G切片专网。

大数据中心。建设南宁五象新区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中国电信广西公司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柳州、崇左、贺州)数据中心、中国联通(广西)数据中心、电科云(桂林)大数据中心、北海中电信息港大数据中心等项目,打造以南宁为主、以桂林和北海为辅、其他设区市相互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建设基于5G的北部湾港应用系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开放云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维交通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示范、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项目。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上云,建成广西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广西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广西工业互联网梦工厂)、广西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公共基础性平台。

物联网。推进车联网、共享车辆、智能存储柜等物联网布局,建设贺州易龙大皇蜂科技物流平台等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云计算。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海外云计算中心、润建·五象云谷云计算中心、中国—东盟(巴马)大数据云计算基地、浪潮集团东盟运营总部(云创谷)、京东云(北海)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项目。

千兆光网。分片区、分批次开展千兆光纤网络能力升级,推进10G PON(无源光纤网络)设备大规模部署。加大工业PON等技术推广部署力度,支撑工厂内外网升级改造。

第八节  实施招商引资工程

把招商引资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产业大招商作为头号工程,健全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保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区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招商引资强大合力。重点实施工业大招商行动,建立龙头企业引领、上中下游企业配套的项目库,重点引进行业前10名、关键零部件行业前20名头部企业及一批能耗低、环境友好、成长空间大、产业链长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聚焦“三大三新”产业、“双百双新”项目,大规模开展“点对点”以商招商、协会招商、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服务签约项目,提高项目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

第十三章  提升要素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提升能耗、电力、土地、融资、人才、数据等要素精准配置能力,构建形成适配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

第一节  创新能耗管理方式

一、改革完善能耗“双控”机制

严控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适当增加管理弹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作为节能审查的重要参考。对工业能耗总量实行预算管理、能耗强度实行精细管理、新建项目实行能耗总量弹性控制。探索推行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强化重点用能企业和高耗能项目节能管理,严格项目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管理,强化节能监察执法,压实企业节能主体责任。

二、强化高耗能项目管理

坚持能耗“双控”不动摇,从严从紧抓好“两高”项目审批管理。重点支持关系全区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工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到2025年,各行业增量企业能耗强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各行业整体能耗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严格高耗能项目能效准入要求。分行业制定工艺技术装备和能耗限额准入标准。新改扩建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项目的单位产品能耗要达到国家发布的能效标杆水平,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之外项目的单位产品能耗要达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先进水平、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引导能耗较大的新兴产业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工艺、绿色节能技术装备,提高能效水平,降低能耗强度。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高耗能项目,国家有产能置换要求的,落实国家压减产能和能耗指标以及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后,方可履行审批手续。

第二节  增强电力供应能力

一、优化电源建设

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安全稳妥发展先进核电,将核电作为广西未来电力供应的重要保障之一,持续推动新一批核电机组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大力发展陆上风电,积极发展光伏发电,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海上风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储能,着力提高储能水平,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在红水河等流域开展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适度发展清洁高效煤电,发挥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深度开发水电,加快在建水电项目建设。

专栏45  广西电源重点建设内容

核电。建设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尽快开工防城港红沙核电三期、白龙核电一期等项目。

新能源。建设一批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项目;建设红水河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

水电。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以龙滩水电站扩建为主的红水河干流水电梯级扩机工程、八渡水电站等项目建设。

储能。加快推进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增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推动集中式储能试点开发,到2025年,力争新开工建设第4—6座抽水蓄能电站。

煤电。推进国能广投北海电厂、钦州电厂三期等项目建设。

二、加强电网建设

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广泛接入、用电负荷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加快输电通道建设,大力推进220千伏及以上主电网新建续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配电网建设改造。优化城乡配电网网架结构,加快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积极开展配电自动化升级、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

第三节  强化工业用地保障

一、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对符合产业布局的项目,采取长期租赁、先租赁后出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多种方式配置工业用地,弹性确定土地出让年限,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鼓励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在工业用地出让时明确投资、建设、税收、环境等标准,推动项目在最短时间内落地建设,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土地要素向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调整完善产业用地出让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支持设区市创新工业供地方式,制定工业产业用地“红线”制度,对工业产业区块实行分级管控,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主导产业用地需求。支持土地复合利用,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支持灵活确定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二、提升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经批准的原工业用地范围内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指标符合规定的,其增加建筑面积部分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励现有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调整用地结构的方式,增加服务于制造业生产的设施和经营场所。新增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原总建筑面积15%的,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土地,不收取土地出让金,但不得分割。

三、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

推进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完善自治区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盘活存量用地、闲置土地,实行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落实城镇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政策,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推动城市更新和功能再造,为优质项目落地挖掘存量用地空间。建立用地跟踪、监管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批后监管。

四、创新耕地占补平衡

优化项目用地布局,引导工业新建项目科学选址,主动避让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工业“新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所需费用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实行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机制,对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工业项目,项目所需补充耕地指标,符合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申请的,在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库指标充足情况下,做到“应保尽保、能保尽保”。

第四节  拓宽工业融资渠道

一、提高制造业融资占比

建立制造业产融合作“白名单”制度,鼓励和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推动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开展制造业原材料设备、半成品、成品、知识产权等抵押担保,降低制造业抵押担保费率和准入门槛。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担保规模,支持广西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丰富面向制造业的担保产品。探索建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根据企业生产、建设、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合理确定损失差别化补偿以及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稳步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技改贷款和信用贷款比例。

二、加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对有品牌、有订单、有效益但暂时出现资金流动紧张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产业链关键核心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给予合理的信用额度、利率优惠和贴息,畅通上下游企业资金流。发挥广西重点工业企业专项转贷资金、政策性担保机构作用,加大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支持力度。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接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或银行业金融机构自建的供应链融资平台,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深化各类银行合作,为重点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实施差异化优惠支持政策。

三、创新工业融资方式

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引入券商、中介机构参与机制,发展区域股权市场;引进和培育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私募投资基金和众筹平台;鼓励工业企业发行各类信用类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鼓励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创新融资模式。争取国家投贷联动试点政策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广西设立股权投资公司,通过“股权+债权”模式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广供应链融资,将金融机构、制造业企业纳入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各级人民政府采购平台。探索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权贷款和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方式,积极开展银税贷、银关贷、银电贷、信用贷。强化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投资促进、金融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联合创建工业融资需求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融资顾问服务。

推动企业跨境融资。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下进行跨境融资。引导金融机构运用银团贷款、并购贷款、项目融资、出口信贷等多种方式,为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开展业务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深化跨境金融创新,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

第五节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家。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建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制造业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建设,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快建设一支涵盖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后备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且梯队结构合理的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瞄准重点产业,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和创新团队。聚焦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清单,依托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能够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科研团队和学科带头人。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平台、研发中心、创新基地等引才聚才育才用才载体,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研发团队。

三、建设一支新时代工匠人才队伍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更多“广西工匠”。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创新工作室,加快建设柳州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校地企全方位合作,布局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加快建设新工科,新建一批职业教育技术学院、普通本科高校与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四、建设一支国际化高端人才队伍

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与东盟人才合作,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探索构建中国—东盟人才大数据库,招引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国际化高端人才和团队,打造面向RCEP的国际人才高地。采用委托合作、联合共建等模式,鼓励企业在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地和创新要素集聚区,建设一批海外引才基地和“人才飞地”,打造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拥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国际化高端人才队伍。

第六节  强化数据共享应用

一、建立企业大数据平台

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壮美广西·政务云、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立制造业企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数据共享交换。推动工业企业数据上云、信息上云,全面采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企业生产所需要素、供应链、交易、生产产品、融资需求、市场营销、研发设计等数据和信息,畅通部门间信息数据,建设一批大数据行业平台。加强涉及空间的数据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平台协调衔接共享。

二、开展企业大数据应用

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企业和园区。提升大数据平台支撑作用,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服务资源,引导工业企业、平台服务商、第三方开发者培育一批面向不同场景的工业APP。打造工业数据应用生态,面向重点行业培育一批工业大数据或工业互联网全场景解决方案供应商。

第十四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抓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企业、突出创新引领、扩大开放合作、践行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实施重点工程、提升要素支撑等方面的任务落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形成上下协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健全市、县(市、区)一把手抓工业机制,加强工业管理干部配备、培养、使用。

第二节  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弘扬法治环境,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利,强化企业产权、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健全政企沟通机制,组织工业振兴特派员采取组团工作方式服务重点工业企业、重点工业项目和重点招商项目,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投资承诺制,实行“先进后验”模式。实施产业准入“一业一证”改革,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我帮办”工作机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综合负担。提升行业协会服务重要政策文件研究制定和重大投资项目策划论证能力。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项目为王,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形成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扩投资、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作用,重点推进“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建设,打好落地开工、困难问题攻坚、前期谋划“三大战役”。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着力做优工业存量。建立健全重点工业项目库,统筹项目布局、资源配置,分级组织实施、协调推进。

第四节  加快园区建设

开展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行动,支持自治区级及以上园区重点发展2个主导产业;设立工业项目入园准入门槛,明确主导产业细分行业,分行业制定关键入园指标。坚持公共要素资源统一配置共享,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园区集聚,集中建设现代物流设施、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和综合能源体系。推动园区企业开放生产制造场景和数据,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企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和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实现数据与信息共享。创新标准厂房建设模式,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标准厂房建设实行“定制模式”,推动龙头企业“轻资产入驻”。统筹产业发展、居住生活、公共管理等空间和设施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园区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

第五节  完善产业配套设施

以产业发展引领带动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园区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建立“一园一清单”,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将园区内的交通、能源、信息、物流、管道等设施全面纳入“五网”大会战项目计划统筹推进,加大对道路、供水、供电、给排水等各类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国家级园区实现“七通一平”,自治区级以上园区及工业经济强县园区实现“五通一平”。布局交通、物流等设施,建立以园区为核心的交通物流枢纽,打通园区连接铁路站场、港口、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规划建设一批支持重点园区发展的公路,适度延伸高速公路、二级公路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园区铁路专用运线,打造一批辐射范围广、标准化水平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物流园区。

第六节  强化规划落实

加强与国家、自治区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对各设区市工业规划实施的指导,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指导性、权威性,对符合规划的产业、项目、园区,在资金、土地、能耗等生产要素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和奖励。健全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组织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对规划目标、任务进展情况、执行过程、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对标对表先进经验,明确发展短板、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督促规划目标、各项任务落实完成。完善评价办法,将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作为市、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文章关键词: 十四五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