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凝心聚力抓产业真抓实干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总体方案
(2021—2023 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市委和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执行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和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有关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凝心聚力抓产业,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力以赴推进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工作要求,以铁的决心、铁的作风、铁的担当抓落实。进一步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互动、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协调并进,不断夯实经济企稳回升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为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活市场机制,放宽政策限制,转变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政策体系,加快人才、金融、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集中一切资源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赶超跨越。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全区标杆、西部领先、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三)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柳州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在全国排位和全区占比进一步提升,在广西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到 2023 年,主要指标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 45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8%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 2020 年增加 3000 亿元以上,其中 2021 年增加 1000 亿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 80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20%以上;
——建筑业总产值达到 1400 亿元,年均增长 12%;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1800 亿元,年均增长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2020年增加600亿元,其中2021年新增 200 亿元,增长 15%以上;
——第一产业增加值超过 300 亿元,年均增长 6%;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000 亿元,年均增长 15%;其中累计完成工业投资 1700 亿元,年均增长 30%。
二、工作任务
(一)实施工业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推进柳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制定《柳州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 年)》,举全市之力,集中资源要素,全力打赢工业攻坚战。2021—2023 年每年新增工业供地 10000亩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0 家以上,新增工业标准厂房100 万平方米以上,新增亿元以上工业企业 100 家以上,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100 个以上,新增财政性支持工业发展资金100 亿元。支撑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000 亿元以上,到 2023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8000 亿元,为 2025 年建成万亿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2021 年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汽车产业着力打造升级版广西柳州汽车城,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打造高品质新宝骏、扩大宏光MINI EV 产能,力争 2021 年新能源车产量突破 40 万辆,推动东风柳汽 SUV 新车型、多功能乘用车系列产品和国六标准商用车生产,加快实现一汽解放柳州新基地竣工达产。力争 2021 年汽车产业产值实现 2000 亿元。促进钢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柳钢本部基地精品钢材产业化生产,积极研发冷镦钢、热轧高强度汽车用钢等产品。力争 2021 年钢铁产业产值突破 1500 亿元。加快机械产业“二次创业”,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叉车等主打产品产能,打造农机研发制造基地。力争 2021 年机械产业产值突破 500 亿元。重整化工产业,加快柳城六塘工业园、鹿寨江口工业园建设,依托化工龙头企业发展中高端化工和日化产品。
全面振兴轻工业。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展壮大智能家电、家具产业。重点加快鱼峰区、柳南区螺蛳粉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螺蛳粉生产龙头企业,打造螺蛳粉全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产业。加快推进粤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力争 2021 年智能家电产业产值突破 100 亿元,木材加工产业加快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整车基地、国轩高科柳州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园建设,实现低运量胶轮快捷有轨电车组装生产。加快智能电网产业园建设,争取落地建设南网科技产业园。实施机器人产业园二期项目,启动康养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柳药股份健康产业园、馨海药业中药研制及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 PC 结构、钢结构等产品,推广装配式绿色建筑。统筹推进光电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产业园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力争 2021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占比达到 19%以上。
(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高端科技服务业、互联网+、文化+等新业态,2021—2023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到 2023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 180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2021—2023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新增 200 亿元。2021 年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拉动消费增长。加快推动教育、文化、医疗、娱乐、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营造消费新业态,丰富高品质生活服务业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宅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推动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互联网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智能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拓展高端交通运输消费市场,推动供给端推陈出新,促进生产和消费端“双升级”,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和投资热点。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推动五星等传统商圈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创意中心、商品和服务设计定制中心等新兴发展载体转型;逐步丰富“夜经济”形式和内容,重点打造窑埠古镇、紫荆花书院等一批夜间经济示范载体。丰富和优化旅游资源供给,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培育一批旅游精品,实施引客入柳计划,促进旅游消费。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活力,为全市制造业升级提供服务支撑,形成生产服务—制造发展循环。重点打造现代物流、汽车服务、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顺丰创新产业园、韵达广西(桂北)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全面建成上汽通用五菱河西工业物流园、桂中海迅柳北物流基地。推进交通运输业发展,支持“柳州货走柳州港”,推进柳州内河口岸港澳水运航线常态化运营。扩大总集成总承包的服务领域,培育打造一批跨区域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商。引导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推动现有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增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重点推进科技、信息、制造业专业市场等集聚区建设。培育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创新科技研发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各领域的渗透,发展云计算中心及相关应用与产业,加快柳州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壮大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科技贸易、科技金融,利用网络计算技术对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探索和利用,并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专门行业。加大引进和培育证券、期货、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信托投资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模式,重点突破汽车、机械、钢铁等工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业机构开展商务信息化建设,培育发展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引进国内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着重引进更多高端猎头、专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人才寻访测评等领域高端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探索和鼓励现代家政服务、新型物业服务、成长辅导服务、素质拓展服务等业态的发展。力争 2021 年营利性服务业
营业收入增长 21%。
(三)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以优化建筑业市场和提升优秀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抓手,持续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到 2023 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400 亿元,年均增长 12%,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不断增加,建筑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到 2023 年,房地产销售面积突破 900 万平方米,年均增长 10%。2021 年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信誉良好、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集成创新,由生产制造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变。鼓励本市建设企业参与社会资本投资的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加大本地建筑企业和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接,增加本市建筑企业承接全市房地产开发项目施工份额。支持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开拓市外、境外市场,为建筑企业在外承建工程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在工程业绩认定、工程担保保函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引导市外大型建筑业企业落户。对市外大型建筑企业进行上门服务,主动对接、简化流程,指导企业在柳州完成工商注册、资质办理和统计入库工作。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防范房价大起大落,稳控房价增长幅度,稳住市场预期。充分发挥土地和市场联动机制,持续加大住宅、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和广度,合理促进商业、商服等房地产增长规模。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做到地表地下清除和完成土地污染防治,原则上实现净地出让或者“三通一平”,缩减企业开发时间成本。加大拆迁安置力度,加快回迁安置房的建设,通过城市更新、旧城改造释放购房潜力。完善货币化补偿政策,鼓励回迁安置以补偿用于本地购房消费。推动引导商业银行对于第二套及以上等改善性刚需住房开展信贷支持,积极推动扩大精装修、全装修等住宅的开发建设比例,加快非住宅的库存去化速度。
(四)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深挖潜力,提升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农业经济总量,到 2023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超过 300 亿元,年均增长 6%,基本形成柳州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新格局。2021年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加快推动粮油综合产业园前期工作,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加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打造糖料蔗产业集群。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柑桔,引导葡萄产业提质和培育高海拔特色水果。加强优质蔬菜产业带建设,巩固提升柳南区、柳北区、鱼峰区、柳江区、鹿寨县、柳城县等近城郊传统蔬菜优势产区,适度扩大水生蔬菜类、根菜类、瓜类、茄果类等蔬菜规模,保障、丰富城市“菜篮子”供给。加强优质茶叶产业带建设,提升建设三江、融水、鹿寨和柳城为主的优质高效茶叶产业带,重点打造三江县、融水县生态产茶大县。以融水县、柳城县、柳北区为主要中心节点,培育打造优质食用菌产业,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加快恢复生猪生产,重点引导柳江、柳城和鹿寨 3 县及部分城区发展形成生猪产业带。柳城、鹿寨、融水、融安推进优质家禽和旱地养鸭规模养殖,柳南区发展优质蛋鸡养殖和建设优质蛋禽养殖园区、鸭苗孵化基地并创建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生猪生态健康网床应用。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着力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五)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促投资
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聚力抓产业,真抓实干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2021—2023 年每年实施区市层面重大项目 500 项以上,滚动推动 233 项工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2021—2023 年每年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低于 100 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000 亿元,年均增长 15%;其中累计完成工业投资 1700 亿元,年均增长 30%。2021 年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五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城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智慧能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开竣工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围绕持续扩大民间投资,持续优化市场准入,建立健全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鼓励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领域 PPP 项目资产证券化。围绕551项区市级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 763亿元,力争北部生态新区实验中学、万洋旅装众创城等 126 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年度完成投资 94 亿元;全面加快柳州至梧州铁路、国轩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等 314 项在建重大项目施工进度,年度完成投资 534 亿元;建成柳州经合山至南宁高速公路、启迪(柳州)科技城等 111 项重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 135 亿元。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多评合一、区域性评估,优化审批服务,有条件实施容缺审批,提高审批效率,推动审批流程再精简、时限再压缩,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实施。强化规划和用地保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策划和用地保障机制,通过积极争取纳入自治区重大项目、“双百双新”项目、“五网”建设项目盘子,争取自治区核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争取市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强化项目调度,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项目信息报送机制,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项目场景智能化、可视化,动态掌握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定期通报工作进展。
(六)加快业态融合壮大新经济新动能
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业态融合,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迅速成长,全力催生新经济新动能,推动产业跨越关键关口。到 2023 年,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实现重大突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升。2021 年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持续攀升价值链高端。推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资源型工业、消费品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工程机械为重点,鼓励企业建设企业级平台,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与电池租赁、智能充电、智能发电、智慧用能、电池回收利用等服务业融合。推动工业物流发展,推广物流“四化五统一”,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向“两业”融合发展方向迈进,大力发展科技信息、融资租赁、检验检测、商务服务、政府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融合发展的集聚度。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园、广西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深度应用。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支持建设一批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柔性制造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加快 5G 在车联网中的示范应用。布局发展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商,推动柳州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协同带动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信息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坚持高站位,把凝心聚力抓产业,真抓实干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由王昕同志担任。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指导制度,研究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领导小组下设智能电网、智能家电、精细化工、智能轨道、木材加工等 5 个产业发展专责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均由一名市领导担任组长。
(二)加强项目用地保障
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和“增存挂钩”计划指标配置原则,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保障新的项目用地。深入挖掘存量土地潜能,提高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和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土地供给与节约集约用地挂钩机制,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土地高效利用。持续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开展“标准地”区域评估,进一步构建“标准地”出让指标体系,在出让公告中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能耗标准、规划标准等具体内容,推动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三)加强金融财政保障
统筹各级财政预算资金、上级补助资金、债券资金、存量资金,盘活用好现有资产、资源和项目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强财政资金与产业基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联动,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加大全市工业投入,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工业企业倾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工业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建设自治区级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构建与生态建设、低碳发展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体系,鼓励开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助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人才科技保障
全面落实人才新政,制定人才飞地建设等政策措施,强化“双招双引”专项行动,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水平创新服务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坚持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根据重点行业,招商引资产业项目需要优化职业教育学科设置。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统筹将财政科技资金用于支持工业研发项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新产品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五)加强生产要素保障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压缩企业开办、实体企业不动产登记、抵押登记等时限,提升企业获得用水用电用气信贷效率。大力推进柳州铁路港建设,加快柳州至广州铁路柳州至梧州段建设,解决交通物流瓶颈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极争取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实现大工业所有电压等级全覆盖和一般工商业市场化交易,争取将不在自治区级以上园区范围内的 10 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重点工业企业,按自治区级以上园区用电政策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积极争取在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天然气直供管道,对用气大户企业依法合规直接供应,实行优惠气价,降低企业用气成本。
(六)加强督查考评保障
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督促各有关部门,各县区、开发区凝心聚力抓产业,真抓实干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市委督查绩效办牵头将落实成效作为一项高权重指标纳入年度对各级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并设立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专项绩效。强化《柳州市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奖励办法》运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建立容错机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偏差失误,经组织认定符合容错免责适用情形的,视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作出相应的组织处理。对于给予容错免责的干部,在评先评优、考核奖励、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优秀年轻干部资格等方面不受影响。(2021—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