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退役动力电 | 耗时 33 ms

关于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的通知

资源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的通知

一、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转发该项活通知至本行政区域内下辖单位,在市本级和各区(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布信息,设置活链接。

2024-05-27

因地制宜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

张晓钦到企业调研时强调因地制宜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江宏坤)近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委书记张晓钦;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壮到企业走访调研

建筑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昨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在交投和顺江山项目工地(主会场)举办了以“加强质量支撑,共建质量强国”为主题的住建系统2024年“质量月”活现场观摩会。

一图读懂|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方案

政策链接: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方案》的通知

《广西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解读

一、出台背景202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度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工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成为这些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主要量。

我市积极组织参加二○二四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广西) 现场签约五个项目 总投资额超一百三十九亿元

日报南宁专(特派全媒体记者李俊)6月16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广西)在南宁举行。我市积极组织参加活,现场签约5个项目,总投资额139.87亿元。市长张壮参加有关活

智能化助企业提质增效

今年,该企业加大生产线自化投入,助企业提质增效。今年9月该企业汽车零部件下线15万台套,10月预计产能达18万台套。企业作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业链核心供应商,月配套新能源汽车出口超1万台套。

提升环境“软实” 筑牢发展“硬支撑” ——市行政审批局多措并举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综述

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以“智能”“简便”“优化”三个维度为导向,聚焦难点创新服务载体,瞄准痛点转变服务方式,打通堵点提升服务效能,助提升柳州营商环境“软实”,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

“柳字号”向海图强正扬帆 一季度我市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快速形成

东风柳汽总经理林长波表示:“我们坚持纯、超级混、增程并进的技术路线,在机、控、池领域均取得技术突破,达到新能源领域一线水平。”

从上下游到一起游 从出海试水到扎根全球 ——聚焦“一二五”工程新质生产产业链大会释放的信心

昨日,“一二五”工程新质生产产业链大会在柳召开,政府、车企、产业链企业共同携手,全发展新质生产,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壮大。此次会议不仅意味着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又迈出重要一步,也释放了多重信心。

张壮主持召开三月经济运行分析会要求争分夺秒“抢” 攻坚克难“干” 以钉钉子精神推各项任务终端见效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李俊)3月26日,市长张壮在柳城县主持召开全市3月经济运行分析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区经济运行部署推进话会议精神,分析研判全市经济运行情况,部署安排下一步经济工作任务。

释放科技创新“软实” 实现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从一场质量管理专题培训看我市部分企业应用创新方法取得的变化

“经过改造,QC活实现分解任务……”4月3日,一场由市科协等部门牵头的QC质量管理专题培训,在南方网广西柳州供局(以下简称柳州供局)举办。听课者以90后、00后居多,现场组成QC小组讨论问题。

关于开展“优企进校 招才引智”专项行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优企进校 招才引智”专项行的通知工信厅联企业〔2024〕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教育厅(教委、教育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资源社会保障厅

2024-05-07

创新方法融入科技创新“主战场”

会议介绍,当前柳州以打造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发展柳州工业“新三样”,着构建“3+3+X”现代产业体系。

柳州3家企业挂上“国”字招牌 “传帮带”搭梯架桥 助技能人才培养

“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级平台这一优势,加强与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紧密合作,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为提升行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添砖加瓦。”广西汽车集团人资源部培训发展经理容丽娟说。

图文解读|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方案(2024—2025年)》答记

围绕等重点行业,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规范以及相关配套技术规范制修订。二是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加快研制“新三样”和器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