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特斯拉颠覆性低价电池 | 耗时 50 ms

上海工厂本土化率提升,特斯拉国产多大程度惠及中国供应链?

对此,市场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多年来与动力配套商日本松下商讨降成本无果便是背后动因之一。事实上,在目前的市场推广阶段,降成本一直是悬在动汽车制造商头上的达摩克里之剑。

2020-03-24

生存与博弈:新能源汽车的三个新战场

同时,围绕圈层社区的用户运营也彻底传统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用户成了品牌忠诚粉丝,实现涟漪式营销。”

2021-12-03

为何马斯克“失声”固态电池?

固态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但可能会牺牲作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两大趋势两大趋势加大了技术变革的紧迫,一是欧洲和中国都在鼓励动汽车的发展,二是全球对工业金属的需求激增可能会削弱长期供应。

2021-07-12

麒麟电池问世,或轻松实现1000公里续航

麒麟的系统能力密度图CTP3.0麒麟通过全球首创的芯大面冷却技术,不仅可支持5分钟快速热启动及10分钟快充,而且在同等化学体系和包尺寸下,包的量相比主推的4680系统提升13%

2022-07-25

王传福的盾,挡得住马斯克的矛吗?

一家是比亚迪,另一家是。这是两家气质全然不同的公司。的基因里刻着,从一开始,它摆出的就是传统汽车业的姿态,在造车路线、销售体系、人机交互等等方面,都与从前不同,它只生产纯动汽车。

2023-02-22

马斯克:给我十年,消灭燃油车

第一,马克想用3年的时间,实现其车辆格与燃油车平,或者更。那款采用“饼干盒”新芯的2.5万美元的新车型,被寄予厚望。

2020-09-24

迷雾背后 特斯拉究竟想使用的是什么电池?

显然,长周期是技术演变的一大点。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无钴,亦或是所谓的自研超级,短期内都不会出现在产品之中。当然,长久来看,技术具有无限的可能,一切皆有可能。

2020-06-15

“钴奶奶”又发脾气了 动力电池厂商还要“受虐”多久?

有业内人士做过测算,生产一辆Model S将消耗13.68公斤钴。

2021-02-08

电动汽车冬季续航“魔咒”:续航里程腰斩 充电换电排队两小时

“不是在充 就是在找充桩的路上”近期宣布国产Model Y降14.81万-16.51万元的,在使出降“杀手锏”后,官方一度因访问量过载陷入瘫痪。

2021-01-13

动力电池厂商争相布局无钴电池领域

曾毓群回复称,宁德时代有自己的无钴技术储备,目前研发进展顺利,正在想办法完善供应链,“因为是一个全新的、的产品”。

2020-05-18

一辆未卖对标特斯拉 谁给恒大汽车的勇气?

又凭什么去参考的成长轨迹?在产能成本、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恒大汽车有是否真的具备了领先竞争力?01一辆未卖就能对标?

2021-01-27

广汽集团石墨烯电池年底实车量产测试 正式上市仍需时日

浙江大学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熊树生表示,如果石墨烯技术能实现大规模量产,或将为整个行业带来一个的变化,可解决目前存在的充慢和续航焦虑的问题。

2020-12-17

46系大圆柱电池“风云澜起”

凭借革新的技术,以4680为代表的大圆柱装机量未来有望超预期。“未来的目标是将4680产能扩展到每年1000GWh。”在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CEO马克坚定地表示。

2022-10-31

特斯拉“搭档”将交付4680电池

掀起的4680热潮风起云涌。

2022-06-14

固态电池,2025见?

在可见的范畴,固态是最有潜力解决以上问题,并一举业和汽车业的技术。抓住“下一代技术”,就意味着抓住了在动车时代存活下去的命脉。

2021-01-21

比亚迪:风险隐藏在光鲜里

新能源汽车、动力的龙头以及高市值,帮助比亚迪登上神坛。身千亿的王传福,自然也成了马克般的偶像,然而比亚迪近期不管是从产品层面还是公司层面似乎都在凭负面出圈,着实引来了外界的重新打量。

2021-11-29

中日韩动力电池“三国争霸” 宁德时代下半年正式向特斯拉供货

随着进入中国,以及日韩配套国内企业,第一集团格局将发生变化。而第二集团在磷酸铁锂领域也会出现一些机会。

2020-05-19

储能电池该怎么选?

比值越大,代表的功率密度越高,但容量密度会一些,单位容量的格会更高些。

2019-08-21

百年福特为电动汽车放下身段:采用比亚迪电池,卖得比特斯拉便宜

第一,采用了“友商”比亚迪的动力,还首个采用了NCM811三元;第二,比超越,和接近的Model Y对比,类似能,起售,配置更多;第三,专门为中国消费者精心打造智能互联和充解决方案

2021-07-08

特斯拉“电池日”大猜想 马斯克都憋了啥大招

百万英里寿命将成为“日”一大亮点,的寿命比汽车车身的寿命更长,并将开启重复使用与回收的契机,进一步降成本。百万英里的提法在去年就曾提到过。

2020-09-23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