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智能汽车 | 耗时 17 ms

企业升级 高效生产

昨日,在位于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柳州延锋零部件有限公司5000平方米的数字化间里,安全气囊气袋生产如火如荼。

校企通力合作 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

今报柳州讯(记者黄真真)1月8日上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FEST新技术海外工程师暨第二期新技术国际教育师资培训班,在该校开班,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新产业国际化人才。

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申报启动 打造更具前沿性的创新平台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荀诗媛)4月25日,市科技局同步启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柳州市产业支撑重大科创体系,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关于印发《广西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数字化、化、融合化发展水平,鼓励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电动与充电基础设施网、电信网、交通网、电力网等量互通、信息互联。

新能源汽车线束生产忙

近日,记者在位于北部生态新区电网(一期)的柳州华丰科技有限公司线束生产间看到工人在工位上忙碌生产。据悉,上半年企业完成产值4000多万元。

15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通过验收 助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荀诗媛)昨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第一代新源电驱动装载机研制及产业化应用”“桥梁施工装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全球小型电动高性无模组动力电池系统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15

活动多 优惠足 购买热 11月我市单月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95.1%

众多消费者在门店选购辆。(五菱新源体验中心供图)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刘心蕊)“近期发售的这款新型上市仅仅24个小时,订单量就超过了2000辆!”

《柳州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解读

完善制造发展生态,积极创建制造先行区 一、系统深入推进柳州制造发展《规划》共分四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十三五”时期柳州市工业发展基础和推进制造发展的主要成效,以及“十四五”发展面临形势

政企合力 动力十足

眼下,我国新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动力电池产业正处于大规模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关口。

我市今年累计通过铁路发送出口汽车4.28万辆,同比增长32% 柳产汽车“坐”火车畅销海外

全媒体记者 黄嘉蔚 摄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宁静波)12月6日,火笛声响彻柳州雒容物流基地,一辆辆崭新的新有序驶入双层运输专用列,即将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往钦州港,再出口至海外市场

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

加快推广效达到先进水平和节水平的用设备,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降碳改造。推广应用制造设备和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培育数字经济赋新模式。

企业大力推进自动化生产 助力汽车产业绿色发展

昨日,在北部生态新区电网产业园的轾驱新源(柳州)有限公司新源电驱动总成间,工人在调试生产线。整条自动生产线从上料到产品总成下线,运用了多台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率达到了近70%。

关于印发《2023-2024年度柳东新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的通知

,设计学类本科5精通手绘、Photoshop等软件,掌握Alias、CATIA等软件;具有造型内外饰设计工作经验一类3座舱开发主管设计师负责域控制器软件开发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本科

2023-11-27

出圈出彩 向海图强 东风柳汽不断讲好出海故事助力“名企外宣”

(图片由东风柳提供)近年来,东风柳在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名企外宣”模式,通过强化企业对外宣传,提高企业整体曝光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讲好柳故事,并入选柳州市“名企外宣”工作室成员

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

商务部等9单位关于支持新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商贸发[2023]2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贸易合作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颜值高 重量轻 能赚钱 乘龙H5V载货车蝉联“值得用户信赖绿通运输车型”

乘龙H5V载货。 (图片由东风柳提供)1月18日,在中国卡网举办的第九届发现信赖评选活动中,经过激烈的角逐和评选,乘龙H5V载货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度值得用户信赖绿通运输型”称号。

广西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等榜单出炉 我市18家企业入选

从入选榜单看,柳工机械、上通用五菱、东风柳、欧维姆、五菱五家企业分别位居2023年广西创新力十强企业榜单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五名、第七名、第八名,我市企业上榜数量为全区之最。

我市认定四家人才飞地 实现更多人才“为我所用”

柳工深圳研究院、网联(武汉)研发飞地、产品创新中心上海中心、双英(重庆)联合创新人才飞地研发基地入选,助力我市实现人才和研发在外地、转化和落地在柳州的协同创新模式。

电池产业快速发展

“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电芯的储、循环充放电、安全性显著提升,量密度已达到400瓦时/千克,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该企业财务总监李雪林向记者介绍。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