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新能源汽 | 耗时 18 ms

关于转发《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自治区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二季度工业提速增效攻坚行动政策补助资金的通知》的通知

二、申报程序(一)各县区、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通知符合条件的企业自愿申报,收集申报材料。(二)符合申请条件的企业自愿申请,按要求报送申报材料(汇编成册加盖企业公章)。

科研创新驱动机器人企业发展

“我们开发的这款智中空成型机器人市场前景很好,一台机器人就生产耐高温水杯等塑料制品。”3月22日,在位于北部生态区的柳州三松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交付前的测试。

柳州制造加速走向世界 我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多项工作获自治区通报表扬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2月19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和交通科获悉,自治区西部陆海通道建设指挥部发布相关通知,对我市重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亚班列开行、推动柳州货走北部湾港等多项工作进行通报表扬

持续建设全市人才创新高地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申报同步启动

从评选条件看,凡是符合面向科技前沿,取得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提出或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辟方向,探索无人区,实现前沿领跑或突破。

关于印发《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行政部门内同等行政职级以上人员均不代理出席、或者非行政部门委员因故不出席的,由奖励办聘请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综合评审,并享有委员同等权利。

有着独特“柳味”的产业工人 ——记者走进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体验

一箱24袋袋装柳州螺蛳粉重量为7.2千克,工人们屁股不离开板凳就把箱子抬到流水线上,而我却需要站起来才做到,速度慢了不少,只眼睁睁看着流水线上的柳州螺蛳粉快速“离我远去”。

我市将落实落细一揽子政策举措 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近日,记者从市人力资社会保障局获悉,毕业季到来,我市将落实落细一揽子政策举措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院士工作站和专家服务站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交流,提升我区产业自主创力,制定本办法。

广西志美电器首台洗衣机下线

据悉,该企业集家电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目前拥有两条生产线,月产达3万台,现已收到国内及海外订单,正加紧生产。

广西累计奖补14.59亿元 激励企业研发 真金白银惠及企业5893家,单个企业最高获800万元

为了持续强化企业的创主体地位,广西2019年启动实施企业研发奖补政策。奖补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采取事前备案、事后补助的方式,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普惠性是该项政策的一大亮点。

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柳州高质量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上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东风柳“龙行工程”、柳钢集团“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柳工股份“三全”规划。

《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解读

一、《办法》修订背景开展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是培育壮大工业设计市场主体,推动工业设计创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于全面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通知

(三)鼓励推动绿色建材消费业态模式创发展。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绿色消费促进机制,研究将绿色建材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等政策实施范围。

市领导到鱼峰区开展专项调研 打好产业“特色牌” 增强群众幸福感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韦斯敏)12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传林下沉一线,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功,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型城镇化建设专项行动”到鱼峰区开展专题调研

市领导率队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活动 切实解决问题 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谢耘)6月12日,市政协主席陈鸿宁率调研组到柳南区河西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服务活动,强调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的决策部署上来,全力营造重视

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西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的通知

自治区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西科技创合作基地的通知桂科发〔2024〕30号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创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我区科技创开放合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合作基地管理办法

数据要素市场化培训班开班 释放数据资产活力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此次培训,目的是引导运营商注重培养数据运营思维,学习如何通过挖掘应用场景发挥数据价值,释放发展

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贡献智慧力量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谢耘)9月13日,市政协召开“加快型工业化进程,打造柳州兴支柱产业”专题协商会。市政协主席陈鸿宁主持会议并讲话。

一文了解: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政策

政策类型】行业性政策  【涉及税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优惠内容】  自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科学研究机构、技术开发机构、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图书馆进口国内不生产或性满足需求的科学研究

我市新增十一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荀诗媛)春伊始,全市科技系统再添生力量。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