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推动低碳出行合作 | 耗时 33 ms

2019年太原能源发展论坛下月举

主题为“能源革命、国际”的2019年太原能源发展论坛将于10月22日-24日在太原举,由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019-09-16

电力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本报北京7月10日电 (记者廖睿灵)中国电力企业联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力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中国电力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  

2023-07-12

国家能源集团:发挥煤电支撑绿色发展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我国能源安全和达峰中和进了深刻的阐述,同时对绿色转型重要指示,让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润安倍感振奋

2022-03-11

城市建设改善空气质量了吗

城市的经济发展伴随能源消耗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上升以及空气质量的恶化,为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国家陆续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和要求。

2019-11-11

数币成绩单:300万用户参与共减近两万吨

以数字人民币为代表的支付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中和深入百姓日常生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突破口。3月3日获悉,美团单车数字人民币试点活近日交了“绿色半年报”。

2022-03-04

正在成为春城的新名片

而且,华为优化器可以将快速关断功能的颗粒度缩小到组件级,精准控制每块组件输端,现紧急状况可自快速关断功能。 在发电效率方面,融多种创新技术,打组拳,提升整体能源利用率。

2022-12-16

洞察:从"智慧工厂"到"中和工厂"的赋能之道

 事实上,为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一向重视绿色供应链战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能效,绿色工厂建设。

绿色生活正成社会新风尚

近年来,全国各地多措并举,在生产领域,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

2022-10-12

国网永昌县供电公司:紧盯“双”目标 助绿色发展

,有效支撑"达峰"、"中和"国网落地。

2021-03-15

中国2021·福建 | 华为数字能源,助力福建迈进新时代

本次大会以“能源数字化,助力中和”为主题,产学研专家、业协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共聚一堂,共同探讨融创新新能源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引领能源产业智能化转型,共建绿色家园。

2021-12-17

数造新柳企——走进小巨人企业广西易德科技活成功举办

8月27日,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柳州市2024年工业互联网“百场路演”系列活之“数造新柳企—走进小巨人企业广西易德科技”活,探访我市重点小巨人企业数字化发展之道。

“风光”产业助力能源发展

2021-02-24 07:43:45 人民日报   者: 丁怡婷  前不久,我国风电业2020年“成绩单”炉,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2021-02-24

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城市发展

  城市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空间和单元,其二氧化排放量占整体排放量的70%以上,是全国开展减排的主战场。

2022-03-17

国家能源集团积极迎接时代

《京都议定书》对市场的定位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用无形的手边际减排成本最的控排主体实施减排,进而降各国实现排放控制目标的成本。

2020-11-30

发改委:积极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021-01-20

压减7000多亿元“两高”项目 “高城市”榆林谋转型

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陕西榆林市在“双”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为实现“双”和“双控”目标,榆林市不仅要求一批能化项目停产、整顿,还主压减7000多亿元投资的“两高”项目。

2022-01-05

柳钢两款E级高强度船用钢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 能扛住零下40℃温环境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朱柳融、实习生文希蕾)6月14日,记者从柳钢集团获悉,能扛住零下40℃温环境的柳钢两款E级高强度船用钢,已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

胜于言,以绿色ICT创新使能社会

华为GIV预计,到2025年,ICT平均每联接的排放量将降80%,ICT产业所带来的全球节能和减排量,将远超其自身的运能耗和排放量。

2019-09-25

我国乘用车近10年排放逐年降

孙锌:今年,中汽数据有限公司联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国环境规划署等16家国内外机构开展《中国汽车计划2020》研究,对2019年中国境内所生产的乘用车,运用国际领先的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核算方法,

2020-09-09

融入全球绿色变革的产业链

面对全球疫情的冲击,各个国家、不同区域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重压力,围绕更长久的“双”目标,给国际基建业提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2021-07-29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