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劳动 | 耗时 18 ms

今年1至5月,我市共为2.74万家企业降费减负2亿元 以实际行援企稳岗

“我市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技能提升补贴政策,用实际行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就业岗位、帮助者提升技能。”

“千里马”奔腾 让创业更有底气 我市持续深化创业带就业工作,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

从农民工到老板,近两年,韦荣海不仅是身份发生了转变,而且还带了融安县长安镇大坡村100多名村民就业。韦荣海说,这次创业大赛得到了投融资主服务,接下来可以更加踏实、放心地干事业了。

广西2024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启

申报途径1.申报人应通过其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申报。除银行、保险公司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分支机构外,申报人不得选择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作为申报单位。

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

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社部发[200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促进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合理流,推进市、县、

“协同效能”激活发展新引擎 ——从东风柳汽携手优必选科技看我市推产业协同发展的努力与成效

5月31日,东风柳汽、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成为我市奏响协同发展“协奏曲”,积极推产业协同发展的又一行。近年来,我市加速汽车产业焕新升级,全力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乘势而上聚能——4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第一期,智慧生活、新三样、工业自化等高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4.4%。

柳州行 夯基垒台 ——“教育优先 人才引领”系列报道(二)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坚持数量和质量两手并抓,高质量师资队伍成为柳州基础教育的坚实基础。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装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附件:关于加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装备建设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24年4月20日关于加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装备建设的指导意见 装备建设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的重要驱力。

灵犀力1.5T混机实现量产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报道摄影)4月22日,上汽通用五菱灵犀力1.5T混机量产启仪式在位于柳东新区的柳州赛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克科技”)举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关于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健全技能岗位标准体系,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政策,激发技能强企内生力。二、支持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

提振信心克难攻坚做强产业 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陈刚边走边看,不时同农技人员了解甘蔗种植、良种繁育等情况,走进甘蔗林仔细察看土壤墒情、水肥一体化田间管理情况,并在甘蔗收割现场与正在作的蔗农、农机手亲切交流

2024年广西节能活周和低碳活日启仪式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推介活在柳州举办 风行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

现场。昨日,2024年广西节能活周和低碳活日启仪式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推介活在我市举行。

政企合力 力十足

第01版:要闻 pdf在赛克瑞浦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工人忙碌而有序地生产。

政策加码 带产销

随着《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方案》《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实施,我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不断扩围加力,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潜能和活力。

今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 上汽通用五菱9款车参与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

2024年广西产学研合作大行柳州市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暨粤桂科技合作活举行 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7月23日,2024年广西产学研合作大行柳州市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暨粤桂科技合作活在柳南区举行。

以项目驱创新发展

《申报指南》(第五版)新增设了柳州新质生产力科技重大专项、柳州未来产业发展专项、科技助推柳州市高成长型工业企业产值倍增行专项以及工业气体专项,力求以项目驱创新,推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鱼峰集团启今年首笔海外订单 “向海图强”力强劲

O.52.5水泥在鹧鸪江码头完成装运作业,踏上远赴海外的新征程,也标志着该集团今年首笔海外订单成功启。这批水泥将用于海外民用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当地发展。据悉,此次出口的鱼峰牌P。

关于印发《推校企合作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专项行方案》的通知

柳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推校企合作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专项行方案》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加快柳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校企合作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加大对“一企一校”“一企多校”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