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索关键字:创业 | 耗时 34 ms

《关于推进重点产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解读

,为重点产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科型企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推进新型工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制造强市

,全力将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打造成为新支柱产,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体系。

制造看过来!符合条件的仪器、设备可享加速折旧优惠政策

制造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新和制造发展”。

转型升级不止步 新兴企成长快

柳药集团是一家综合性医药上市企,企发展历史超70年,务覆盖医药批发、医药零售、医药工、医药互联网服务等,是全国医药商百强企

【企专栏】中国颜料为世界添彩 ——聚焦珠光颜料龙头企:环球新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近两年来,环球新材国际持续“开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并购韩国珠光颜料龙头企CQV……随着持续科研新,打破技术壁垒,用科技定义潮流,企产品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柳州制造将迎来九大利好

中央层面支持科技型中小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及设备更新项目,目前柳州有43家企列入科技新再贷款支持清单,26个项目列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备选项目。

广西年度绿色制造榜单出炉 柳州9家企、1家工园区、1家企供应链上榜

今报柳州讯(记者黎静 实习生陆益莲)8月14日,自治区工和信息化厅公布2024年度广西绿色工厂、园区、供应链等制造企名单。

强化产政策性帮扶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产

、政策性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产,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企专栏】自主研发之路且行且坚 ——聚焦柳州预应力设备生产企:柳州泰姆预应力机械有限公司

2006年,在预应力行深耕近十年的李建强大胆尝试自主,身份从我市一家预应力企的从者转为柳州泰姆的造者。不满足于生产低附加值的普通预应力锚具张拉设备,他决心用自主新掌握技术主动权。

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自治区认定企技术中心的通知

柳州市工和信息化局转发自治区工和信息化厅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自治区认定企技术中心的通知各县(区)、新区工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有关企: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关文件精神

柳州两家企上榜

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荣瑶)9月20日,在安徽合肥举办的2024世界制造大会上,中国企联合会、中国企家协会发布了2024中国制造500强榜单,我市两家企上榜。

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拉动经济增长 ——感受一季度我市重点产和企的发展脉动

机器人参与造车。近日,记者从市工和信息化局获悉,今年一季度,汽车、钢铁、化工、食品、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能源产拉动全市产值同比增长8.3个百分点。

向上的车轮 ——柳州汽车产发展观察

面对“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和日益“内卷”的汽车市场,柳州车企不以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因困难挑战而退缩,而是以柳州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高地为契机,注入“新能源”、装备“新动力”、瞄准“新赛道”,新求变

关于认定2024年第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的通知

 自治区工和信息化厅关于认定2024年第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的通知桂工信企〔2024〕673 号各市工和信息化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上半年我市先进制造获加计抵减税费六亿元 真金白银助力企做优做强

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助力企做优做强。“7000多万元的税惠红利缓解了企资金周转压力,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产智能化升级中。”

关于印发广西加快制造数字化转型 助力新型工化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自治区工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广西加快制造数字化转型 助力新型工化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桂工信规范〔2024〕4号各有关单位:为推动广西制造智改数转网联,促进我区工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广西加快制造数字化转型

关于开展2024年制造人才支持计划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条件及范围制造人才支持计划包括新企家项目、先进制造技术人才项目、先进基础工艺人才项目。

搭建行交流平台 探讨汽车质量变革

本届大会以“电智化时代的质量管理”为主题,进一步搭建行交流平台,探讨汽车质量变革,群策群力提升管理水平,携手推进产链升级转型,助力打造广西汽车新名片,促进全国汽车产高质量发展。

【企专栏】把握市场风向 实现“换道超车”——聚焦汽车零部件制造企:柳州奥德永兴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10年间,该公司从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厂,一跃成为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该公司总经理杨成县用八个字概括企的发展历程:“筚路蓝缕,风雨兼程。”

2024-06-17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重点产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以重点产链企为主导,协同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产新中心、制造新中心、技术新中心、未来产先导区等重大新平台作用,通过订单式研发、产学研融通新等方式

返回顶部 关闭